玉,原是蕴藏在山间,沈积在河底的天然矿物,经历众多名工巧匠的采掘琢磨,钻研雕镂,使玉注入了另一种品味卓绝的生命表征。
中国历代玉器温润圆熟,晶莹剔透。长久以来接受古老文化的渲染附会,逐渐被赋予各种神秘色彩,并成为中华文物的瑰宝。华人对玉,一向有着特殊的尊爱之情,而延伸发展出一个优秀而古老的玉石文化。在中国艺术的广大范畴里,玉器艺术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爱玉、尊玉的文化传统,然而对玉的质地,却无严格的界说。古代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也就是所有美丽的石头,都称为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谓的五德是仁、义、智、勇、洁。意思是色泽美丽温润,表里一致;敲击时声音舒畅悦耳;坚韧而不被折弯;可以磨制得棱角方正,而不会割伤人的美石。
在这种广义的认知之下,许多宝石都可以列“玉的行列”,所以中国字里有许多玉偏旁的字,分别解释玉的层次与质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探访与考证,曾经被视为玉的宝石,都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例如:古代的“琼瑰”现在称为“玛瑙”。古代的“琅玕”就是现在的“松绿石”。古代的“水玉”就是现在称的“水晶”。
软玉和硬玉
现在学者研究玉器,多强调所谓的科学定义。以矿物学而言,玉分为两类,一类是软玉,另一类是硬玉。软玉和硬玉都是属于链状硅酸盐类。软玉是角闪石族中的钙镁硅酸盐,所以软玉又称为角闪玉或闪玉。而硬玉是辉石族中的钠铝硅酸盐,所以硬玉又称为辉石玉或辉玉。辉玉有着隐约的水晶结构,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莹洁,相较之下,角闪玉的色泽比较接近于油蜡的凝脂美。大致上,两者都有白色或半透明状,尤其是纯白的角闪玉,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相当受欢迎。如果以摩氏硬度表来看,钻石的硬度是10,软玉的硬度是6.5,硬玉的硬度是6.5~7.0。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留下大批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主要都是角闪玉,也就是软玉。而硬玉的大量使用是十八世纪晚期以后的事情。常见的软玉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硬玉就是大家熟悉的翡翠。汉朝时,翡、翠二字的意思是指生长在广西一带的鸟。翡是红色的鸟羽毛,而翠是绿色的鸟羽毛。宋朝时,翡翠二字连用,指称一种绿色的玉,色泽与当时人们熟悉的碧绿色角闪玉不同,所以将硬玉称为翡翠。
正阳绿翡翠如意花挂件
有鉴于雕琢玉器的主要玉材是角闪玉和辉石玉,因此有些学者仅称这两种玉材为“真玉”。然而由考古发掘的数据中显示,也有不少软硬玉以外的玉材作为雕琢的材料。所以研究中国玉雕艺术,不能谨守矿物学者严格定义,必须考虑多项因素,许多似玉的美石,因质地具备五德的条件,而纳入玉器行列,这些都称作“代用玉”。目前市面上流行许多代用玉,像是;新山玉、南非玉、澳洲玉、菲律宾玉等。
历代也有各种不同的代用玉,有的代用玉流行在某段时间,但也有的代用玉被人采用的时间很长,时断时续,诸如新石器时代的岫岩玉、商朝时的南阳玉、汉朝时蓝田玉。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锦瑟”,诗中就有一句“蓝田日暖玉生烟”,藉以温暖的曙光照着蓝田山上的玉,浮升起绵绵轻烟的情景,表达愉快的心情。
古玉新玉
玉有古今新旧之分,先人将旧玉的名称又称作“古玉”,并将古玉分成二种,也就是“传世玉”和“旧玉”。两者以入不入土为划分的依据,未经入土的玉称为“传世玉”;入土重出的玉称为“旧玉”。传世玉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从未陪葬过的器饰。旧玉是从墓葬中挖掘出来的玉器,数百年以至数千年,越古老的器物越有价值。
新石器时代-玉人首
东汉古玉-玉蝉
元代玉镂雕戏狮人纹带板
这种界定的方法和现代不同,现代人分古玉、新玉,大致是以年代来区分,把年代较远的称为古玉,近年来才开采出来的叫新玉。在清末民初时代,世人将清代以前的玉器称为旧玉,清代的玉器称新玉。而现在的珠宝古董商,则因清朝距今也有上百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不将清初的玉器视为新玉。大致以民初以后的玉,才称为新玉。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来看,古玉是重于新玉。而从艺术、雕刻的观点来看,清乾隆时代玉器的雕琢几已达到顶峰,因此精巧的雕琢,要在新玉中找寻。不管古玉、新玉,都是美丽的矿石,古今的认知与定义皆如此。
清代-翡翠创高峰
清代继承了自古相传的中国玉工艺传统,并达到了巅峰时期。清代征服新强之后,缅甸北部也纳入中国版图。于是新强的软玉和缅甸的硬玉翡翠,便开始大量进入中原,玉的制作也因此大为发达。翡翠被中国人喜爱从清朝才开始,清代以的中国玉器中是没有翡翠的。到了十九世纪时,这种美丽的翡翠成为宫廷后妃的宠物。翠玉白菜是清朝某位皇后的嫁妆,翡翠为青、白二色,象征女子清白的贞操,而白菜上的纺织娘,象征多子多孙。
清翡翠蝈蝈白菜
清初,玉器艺术并无特殊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高宗乾隆时代,玉器雕琢技术达到高峰,作品不但多而精美,且足以概括清代玉雕的成就,因此西方人士便以乾隆玉做为清代玉器的总称。宋代与清代的作品主要以仿古为主。一般来说,如果一件玉器模仿早期铜器越详细,则属宋代作品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清代的师傅常以自己的花式加以古代风格,换句话说,清代的作品只仿古作品的形状,而不抄袭古代作品的细节。
清中期 翡翠凤纹提梁壶
清代艺术的特色是具有古代风格,一般人认为清代对仿古的作品较宋代更为严谨而细致。故宫藏玉实在有精细得令人惊奇的。像黄玉印章三方,这是三颗单独的方印,每颗印有一根玉炼,这些玉炼是由许多小玉环相接而成的,三根玉炼又由一个玉环把它们连接起来。这三颗印和这些玉炼是一块玉料琢磨而成的,任何地方都没有胶粘的痕迹。
我们知道中国人琢玉的方法是以石攻石的方法,在这样简单的方式下,雕琢出这么精致的作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宫博物院中陈列有同样的两个花熏,一个色白,一个色灰,它们的形状都好像一个大的盖碗,周身镂空花纹,都是些花叶花朵。这原是一种存放鲜花的器皿,把鲜花放在里面,香气从那些镂空的孔洞散出,使人看不到花,而嗅得到花香。这两件东西如果是木制的,叫木匠雕这些镂空花并没有什么难处,但玉器要花的功夫和精力可要难上百倍、千倍。
历代玉器雕铭雕款的很少。新玉有许多是琢款的,旧玉则多补刻上铭文,这些几乎完全出于清乾隆皇帝之手。清乾隆皇帝很喜欢玉,他的咏玉诗句也最多,所以命宫中玉工将他的御制诗款与玺文加琢在玉器的表面。在玉器上琢御题诗可以算是故宫藏玉的一个特点。
乾隆时有一玉工以染色方法作出此玉色,并雕成青玉蟠螭纹杯。乾隆得之,视之为稀世古玉,爱不释手。后玉工之孙见之,说此玉为其祖父所作。乾隆要其说出染色之制作方法,玉工之孙详细道出其中奥妙,乾隆听而乐之,顿而开之。 肉形石是一巧作。玉工见玉石颜色联想到三层肉,此石除皮部分,加以染色处理,作出肉皮、猪毛的样子,其余皆为自然模样,观其外形与真实的肉一模一样,故名“肉形石”。
痕都斯坦玉器雕艺
清代的玉雕工艺除了承袭传统的技法与风格加以发展外,更由于高宗对于新疆的用兵,引入了异国风味,回教帝国的玉器大批东传,宫廷中称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Hindustan的译音)本为清代对北印度称谓,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之回教国家的玉器。主要为十八世纪初至十九世纪初,在北印度的蒙兀儿帝国与土耳其的鄂图曼帝国雕琢制作的;极少数或许是由新疆回族玉工所雕琢的。新疆多回民,叶尔羌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贸易重镇。十八世纪下半叶,清高宗开拓新疆,地方领袖或朝廷的派驻官吏多以痕都斯坦玉器呈进。高宗甚为喜爱,常赋诗为文纪念,部分诗文或加琢在玉器的器表。
清中期 白玉痕都斯坦工嵌金镶宝天球瓶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承袭中亚、波斯与印度的雕艺传统,又吸收欧洲与中国的艺术精华而成就其特有的风格。痕都斯坦玉器分食器与杂器两大类,以食器中的碗、杯、盘为大宗。造形上有的全器形成一朵盛开的花,或半个剖开的瓜。器底常浮雕成一朵平展盛开的花朵;器柄的地方多立雕作花苞与缠绕的茎叶,或是一个弯曲的羊头,羊是唯一的动物的母题。
在玉材的选择上,多倾向浅色,且多是单色玉器,追求纯净之美;未见运用多色巧雕者。部分痕都斯坦玉器再以金、银或各色宝石、玻璃嵌饰花纹,谱出灿烂花丽的风格。以花纹母题而言,这类玉器上多雕琢植物花叶,尤其以莨苕和莲为主。碗、杯、盘等容器之器耳与器底常为装饰的重点。晚期雕琢更倾向细薄精巧,器璧几乎是半透明,清高宗誉之为莹薄如纸,比之为蝉翅,堪称为鬼工、仙工。由于玉器器壁细薄,甚至可由内壁看到外壁上浅浮雕的层花迭叶,这也是痕都斯坦玉器的风格特色
清高宗常命玉工将御制诗加琢在痕都斯坦玉器的器表。玉工们有充分的时间摸挲把玩,自然会吸收其风格与技术来设计自己的新作品。故宫痕都斯坦玉器展品中,有一件中国玉工所雕的羊头瓜瓣形水盛,显然的采用了痕都斯坦的造形。总之,痕都斯坦玉器对中国玉雕艺术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玉工取其造形、花纹,学习它的精致细薄,但未刻意去仿制一模一样的器物,至于作品的功能都是纯中国的,如饮茶的盖碗、书画时用的水盛、笔洗等,不难在异曲同工之妙中分辨出是中国玉或痕都斯坦玉。
艺术的交流需要客观环境的容许,十八世纪下半叶,由于清高宗的开强拓土,造成痕都斯坦玉器的大量东传,中痕艺术得以相互激荡影响。中国玉工由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品中吸取了灵感,也就是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的造型、花纹逐渐被吸收融合,又成为大传统中的一个构成分子,并活用在日常生活中,这说明了中国文化包容力的深远博大。
清代玉器自乾隆、嘉庆之后渐渐衰退,但有清一代,不论是宫廷或民间琢玉都盛于其他朝代,制作技巧也高,因此在整个玉器发展史上,清代玉器的质与量都相当可观。玉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各时代呈现不同的意义与风格,历久而弥新。新的文化面貌造成新的需求,新的艺术成分不断融入,汇为中国艺术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