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自曝摆拍历史 称是在演戏 (图)

发表:2010-12-26 15:5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李振盛,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后在《黑龙江日报》社任摄影记者,上世纪80年代调至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任教。“文革”期间,他作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拍摄并保存了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革”照片。3月7日,他在博客上发了一张照片《又是一口优质井》,并明确告诉网友这是 35年前的一张摆拍又造假的老照片,“从构图和用光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似乎比较完美,但实际上存在多处造假的地方。当年,我在摄影中赞同合理组织,合理加工,主张摆拍不露‘痕’,造假不露‘馅’,这幅照片算是一例。”他让网友们猜哪些地方有假。网友们果然从照片上看出了问题,包括窗框的明暗矛盾,电话悬空,人物面部光线不自然等。

3月15日,李振盛公布答案,网友的火眼金眼让他佩服。他介绍说,当年为了拍这张照片,使用了两只闪光灯,制造了阳光灿烂的假象,电话是用细铁丝绑到窗台上的。为了看起来更真,把露馅的上窗框和电话下部裁掉。“当年,我这张照片参加过黑龙江省影展和东三省影展,从未遇到评委指出有假。这么多年以来,也未见有人提出异议。”

李振盛35年前拍的《又是一口优质井》的原图。他使用了两只闪光灯,制造了阳光灿烂的假象,电话是用细铁丝绑到窗台上的。为了看起来更真,后来把露馅的上窗框和电话下部裁掉,然后发表和参加摄影展。

首次网上公开经历

这篇文章让许林感慨甚多。许林退休前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历任美术编辑、图片编辑、摄影记者、文字编辑,《人民日报》社论的刊头就是他设计的。他看了李振盛的博客,也开始在博客上公开自己的摆拍经历。此前他就多次在摄影界内部作出反思和自我批判,但这一次他把历史摆到了博客上、摆到了网上。

3月17日开始,许林在博客上连载《40年新闻摄影回眸与自我批判》,把自己在人民日报当摄影记者时摆拍制造新闻照片的内幕进行了详细披露,“在网络上回顾自己的新闻摄影之路,公开批判曾经的摆拍”。那些“完美”的照片背后都有各自的制造手法和故事。

1974年5月许林在陕西省南泥湾摆布导演拍摄的《南泥湾五七干校》。“摆布中,我尽量注意细节:老农的羊角巾、人物背后的草帽、手中的笔记本、脖子上的毛巾、桌子上的水杯、水壶以及人物坐姿的高低错落等等。这哪里是拍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

不是拍照片,是在演戏

1971年-1976年,许林在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我看别人摆布导演,学别人摆拍,感觉良好,感受走偏,久而不闻其臭;虽身陷泥潭,却还沾沾自喜。在那段时间里,我热衷于摆拍,不光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还不断研究、分析和总结。”在附图中,他公布了当年自己写的业务研究笔记。当时他在成组人物学习场面上的摆布导演下工夫最多。笔记上可见他当时的钻研要点:“把主要人物安排在什么样的位置才适当?”、“主要人物的装束应与其他人物有所区别。”

他感慨道:这哪里是拍新闻照片,简直就是在演戏!他曾在一幅照片的说明里明明白白地写了自己怎么摆布拍摄,发表时,编辑给他改了,“由此可见,即便在当时,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杂志,对于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中明显的摆拍也是忌讳的。”但这样的照片仍然能够得到发表。

来源:千龙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