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个字就是‘福’字。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自从有中国文字以来,就有了‘福’的象形文字,‘福’字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人们对‘福’字含义理解的深化和文字的演进,‘福’字的写法愈来愈五花八门,当它成为最普遍的吉祥用字后,也就成为流行颇广泛的装饰图形字。‘福’字的装饰变形异化足有万千,福被象征、夸张、双关、畸变而赋予的寓意更是丰富多彩。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上,即已有不同结构的‘福’字。尔后随着古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出现,‘福’字书法越来越多,越来越艺术化,后人集书的《百福图》、《千福图》则集中了‘福’字的各种写法,让人美不胜收。《百福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篆体为基础的字字异形图案,即民间流传已久的‘福’字圆形图案,其字体造型稳重、均齐、端庄,极有意趣和韵味;一种是以真、草、隶、篆百种不同写法组成的矩形图案。
剪纸也是‘福‘字艺术化中的一族。古人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已无存世,但现代的精品却非常之多。北京剪纸艺术家刘韧的剪纸屋专用形象标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标志以象形的‘福’字作为主体,‘福’字中的‘示’字旁是小鸟落在大树上,小鸟象征着吉祥,大树象征着生命的根和永恒;‘福’字的右边被设计成中国传统的‘阿福’形象,象征着对幸福的祈祷和祝愿,十分惹人喜爱。四川民间剪纸艺术家袁成祥剪的‘福’字图,精致绝伦:整张‘福’字呈镂空圆形,外层有6只蝴蝶围绕着中间的‘福’字飞舞,蝴蝶外还倒挂着6只蝙蝠,蝴蝶、蝙蝠都有一个‘福’字谐音,让人叫绝。此外民间窗花中的福字,更是百花齐放,时有出新,如‘牡丹捧福’、‘金鱼多福’、‘有凤呈福’等等,都非常具有艺术性。
除了写在纸上、剪于纸间的‘福’字外,一些建筑物上的‘福’字也往往被向往福的人们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旧时北方有的有钱人家在影壁上书刻大型福字时,将其偏旁‘示’变形成狗头,名叫‘狗头福’,以取狗、勾谐音,寓意把福勾到家里。浙江绍兴一带民房,尤其是农村的住家,旧时人们特别喜欢在两侧山墙上角写上大大的‘福’字,白墙黑字,远远望去格外醒目。有的则把整个山墙用烟煤拌和胶水涂成黑色,留出白色‘福’字,显得更为突出。
这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风情,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写在墙上的‘福’字,字形往往生动多变,十分有趣。有的在‘福’字左右角画上两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把‘福’字图案化,用鹿头或寿星头或桃子等吉祥纹样组合而成,极富情趣和艺术化,寓含人们对福禄寿的追求和向往。
在江西赣县白鹭乡白鹭村的一家钟氏居民的古墙上,保存了一幅明清时期留下的‘福’字图案。该图呈正长方形,长约100厘米,宽约75厘米。镌刻在主人厅前照壁的正中央。全图笔力遒劲,流畅自如,展现的是一个书写工整又显灵活的‘福’字。字的左上部分画的是‘回头鹿’,下方连着一只展翅的蝙蝠。按照客家音译理解,‘鹿’者,禄也;‘蝠’乃民之福。寓意‘福禄相连,富贵绵长’;字的右上部画了一只仙鹤的头颈及腾空的祥云,接上一个工工整整的‘田’字,腾空的仙鹤象征着长寿,而‘田’字却代表着田产、土地、农耕等多层含义,其不变的字形更是表现出人们对土地所有权的向往和依赖心理。总览全图,不难让人想起世人对‘福自田边起,寿从地上升,有了爵禄,不忘农耕’这种幸福生活的渴求。
将‘福’字艺术化且达到极至的当数根雕作品。如山西根雕艺术家吴静鹏的根雕作品《福》,依千年以上古樟根(大叶樟)天然形态精雕而成,高1.90米,宽两米,重约一百六十公斤。其字体端庄、古朴、苍劲,气势恢弘,又有潇洒、飘逸、流畅之感,把一个栩栩如生的‘福’字跃然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