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味道(一)(图)

——读《感遇·一》有感

作者:飞云 发表:2010-11-14 23:5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余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唐诗三百首》定本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本,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因为注疏印本较少,让人读来不解其意。纵观多家唐诗注疏,其中以上元陈伯英女史的注疏本最受欢迎。读了陈伯英的注疏本《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读诗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读唐诗,都觉得回味无穷,含义深远。

全书开篇第一首诗就是张九龄的《感遇》。所谓“感遇”,即有感于心而寓于言。这也是写作者必需具备的心态,遇人遇事,有感而发,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言志”是也。如果没有“感于心”的事或人,写出来的东西就会空洞无物,难成经典,所以,这第一首诗就告诉了我们作诗的基本原则——有感而寓于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诗读来有味,这五言八句的一首诗,几乎每句都有来历。“葳蕤”形容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引自王粲诗: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欣欣”也是用来形容草木茂盛,生机盎然的样子,引自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生意”非买卖也,乃是形容草木生长的意境。其词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晋代桓玄兵败后,殷仲文又官复大司马咨议,虽然如此,却没有往日的威风了。大司马厅前有一棵老槐树,树叶广袤,殷在月朔之夜与众人在厅前,看着老槐,徘徊良久,叹息道:槐树婆娑,无复生意。看来用这个词,还要先知道这个故事才行,作诗真不容易。“佳节”一词来源于曹植表:一阳佳节。“林栖”则来自曹毗对:儒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本心”来自魏志管宁传: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了解了注释,再回过头来读这首诗,味道又不一样了,感觉每句诗中,都有我们值得玩味的东西,都有我们思考的空间。再结合作者写诗时的心态,就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首诗了。

张九龄是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唐玄宗是太平天子,张九龄是最后一位太平宰相,虽曾遭贬,但一生仕途顺遂,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感遇》共十二首,均为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此为第一首诗。全诗一开始就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的繁盛之貌,描绘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的特质。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清新自然抒写出兰桂的美好。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闻到花香心情愉悦。末句咏怀,草木流香本为天性,何求美人攀折。也是隐喻做人应该如兰桂一样清雅高洁,不求显达而香流人间。蘅塘退士选此为全书之首,也是找到了与张九龄共鸣之处。辑录《唐诗三百首》,目地是为了校正《千家诗》的不足,达成自己的心愿。而成书后是否能如《千家诗》那样广为传诵,则不必考虑,正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历来认为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可是查阅历史,发现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样一位人物怎么会“忧谗惧祸”?山中隐者闻到花香心情愉悦之句,让人一下子从俗世中超脱出来,也只有向道之人才会在赏兰咏桂之时,想到林栖者的逍遥自在,返璞归真。人也应该如草木一样返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为外界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

经过上述的分析,再读此诗,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呢?

点击论坛原贴



来源:看中国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