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闻杂志登陆 伙中新社入股

发表:2010-10-24 21: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记者万厚德综合报导】台湾知名政论杂志《新新闻》周刊将与中国的半官方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合作创办新杂志。对此,评论指出,此举或能将台湾媒体特有的竞争性、敏锐性与新闻理念及专业性带入大陆,不过,在中宣部的严密监控下,对于言论自由与民主开放的影响成效,实有待观察。

据中央社报导,台湾《新新闻》周刊将出资人民币1,200万取得49%股权方式与大陆《中国新闻周刊》合作,新创新闻文摘性质的杂志。新杂志的编辑、发行、印刷、广告和通路等,都是由大陆合作方处理,台湾只出资并在3席董事会中只占有1席。双方已在11日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发行范围以大陆为主,但后续不排除在台湾上市。

新新闻:促改但不触中央政策

《新新闻》周刊董事长周天瑞在北京表示,新杂志的新闻选材将注重大陆公共政策问题的实质面。将大陆各地媒体探讨的问题以文摘方式呈现后,再根据议题追踪报导,以媒体社会监督的力量,催促大陆进步改革。

不过他也强调,“只要不触碰大陆的中央政策,媒体几乎没有约束。”

对于选择与大陆官方媒体中新社所属的《中国新闻周刊》为合作对象的考量点,周天瑞表示,双方先前就已有稿件和广告内容的交换,这次倒过来投资,则是着眼于中新社本身在大陆布局清楚,发行网健全和广告资源丰富。

周天瑞也坦白表示,台湾媒体要想一步到位获得正式批文成立传媒,现阶段是不可能的。也因此,初期采用投资的方式将这本杂志“变成大家的事情”,是目前可先行布局的方式。至于《新新闻》周刊的理念是否能套用在中国大陆,周天瑞认为可以留待以后再说。他表示,从过去台湾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必然的路,中国不可能持续封锁媒体。

立场偏蓝 登陆加分

《新新闻》周刊创刊于1987年。创刊之初是一本政论杂志,口号是“不鸟官僚政客,只管百姓苍生”。过去20多年来几经改版,现在的定位是以政论为主,新闻事件为辅,探讨触及台湾民众生活各个层面的一本综合性杂志,每周四出版,备受台湾政坛的重视。在报导两岸关系上,《新新闻》周刊多倾向于偏蓝立场。一般咸信,这对“登陆”自有加分作用。

《新新闻》周刊在大陆媒体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主要得益于该杂志核心人物南方朔的贡献。《新新闻》周刊经常刊登南方朔关于两岸关系和台湾政坛的政论文章,多次被新华社下属的《参考消息》转载,由此被众多大陆民众认识和了解。

至于《中国新闻周刊》,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半官方通讯社中国新闻社出版的一个周刊。1999年9月开始创办,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

据维基百科评论指出,该周刊虽然发表一些中国大陆的时政文章,但与此同时和中国新闻社的关系,该周刊仍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一致。相比由中国共产党退休党员创办的《炎黄春秋》,在政治事件上的立场还是处于相对较弱的地步。近来与少数获得中国政府特许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境外杂志《凤凰周刊》,以及南方报业的《南方人物周刊》成为主要的对手之一。

挟其与党的特殊关系,《中国新闻周刊》是唯一一份能进入中国人大、政协两会会场的杂志,与唯一一份被各国驻中国及中国驻外大部分使领馆订阅的杂志。

陆学者:好事但政治障碍高

台湾自从1987年开放报禁、党禁以来,新闻媒体蓬勃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誉为是亚洲媒体自由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新闻自由程度、媒体竞争激烈度与记者的敬业投入都广受关注。但是,以敏锐、敢言、专业著称的台湾媒体进入中国,对大陆的新闻自由、言路开放是否会产生某些影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东成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的访问时表示,“言论自由”在2010年的中国是一个关键词。台湾媒体进入大陆,对中国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不论能起到多少促进作用,都是好事,他说:“一个是增进两岸的互相了解,另外一个是凭借台湾的媒体优势,来搀和大陆的事情,促进大陆的社会进步,促进大陆的新闻自由。这是一件大好事。”

不过王东成同时也认为,中国当局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愿意让台湾媒体进入大陆,另一方面会很担心。他表示,大陆当权者在政治上特别过敏,看问题都要从执政权力的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出发,因此,“为我所用”会是它采取的办法,“它会给两岸媒体的融合设置不少的限制和障碍。”

台学者:产生指标效应 拭目以待

市场经济效应是台湾媒体抢进大陆的重要因素,毕竟在市场规模上,台湾是无法比拟的,这对饱受激烈竞争与讯息网络化而亏损连连的台湾各大媒体而言,进军大陆市场似乎成为获利解套的票房保证,而《新新闻》周刊则拿下自90年代两岸开放以来,首家获准投资中国传媒的台湾媒体。至于对大陆起到的影响,台湾师大大众传媒研究所所长胡幼伟对美国之音表示,《新新闻》进入大陆肯定会产生影响,可以起到一些很值得观察的指标作用。不过由于中共对新闻的管制与审查仍然比较严格,有很多办法来管制报刊杂志的发行内容以及范围。因此,胡幼伟说,《新新闻》作为一本台湾的老牌政论杂志,在大陆是否能够突破各种设置的障碍,能够产生多大影响,还需拭目以待。

港媒热批:台经济取向 无心主导

《明报》的评论则是十分露骨。这份香港平面媒体指出,在媒体议题上,大陆完全是政治考量。北京当局明白,未来要掌控台湾舆论主流,就得先掌控媒体。现在先拿大陆市场当诱饵,喂饱台湾媒体后,再用政策控制食物来源,与大陆过去吸引台商的策略大致相同,拿麻将比喻,显然是牌桌上的庄家。

至于台湾媒体,《明报》批评指出,由于各个经营艰困,台湾媒体手中没有什么好牌,也无心主导牌局,一心只想要抢占大陆市场扩大营运规模捞点好处。至于台湾官方,虽是说要交流,要传播民主,但也毫无建树,手中枉有一副好牌,最终却成了陪衬。

对于受命与台媒交流合作的大陆媒体,《明报》则认为,他们获利丰厚,多数大陆专业媒体人对赴台发展并无兴趣,但是对台湾媒体在民主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兴趣极大,期望汲取台湾经验,在言论自由与建立公民社会上一展身手。在这场牌局上,正默默地筹组大牌,意欲改变牌局走向。

“喉舌”尽诉陆媒处境

从各家的看法中不难发觉,台湾产学两界对于中国政改是寄予“厚望”的,不论他的出发点为何;而大陆传媒界对于台湾媒体“登陆”,则是抱着期待的心情,毕竟,身为媒体人,内心里的良知还是想着“为民喉舌”,而不愿成为党的奴才。香港2010年华语纪录片节中获奖的大陆纪录片《喉舌》,不但揭露了大陆官媒运作的“家丑”,更是道出了大陆传媒人士在内心中挣扎的良知,也诉尽了他们满腹的心酸与无奈。

这部由当时任职深圳电视台的媒体人郭熙志所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深圳电视台在节目拍摄过程中的权力拉扯点滴。上级命令下级做党的喉舌,下级行动上服从了,却心有不服,口出怨气;上级用职位和高薪说服下级,下级用职位和高薪说服自己……充分暴露权力的腐化运作,深刻的刻画出深圳电视台内记者被要求一切以共产党的利益为依归,权充当权者喉舌的处境。

片中一段对话则充分揭露了中共官媒对这项“政治正确”的依归标准:“汪洋靠谁活,汪洋你今天活到这个程度,你不是靠共产党吗?你不是靠共产党吗?你不为共产党说话,你为谁说话?观点搞清楚,我们是党的喉舌。”

因不满工作环境而离职并前往香港访问的郭熙志指出,中共当局把媒体当作政治宣传工具,目的就是对百姓洗脑,好塑造出更多的奴才。而许多的民生报导,则是聚集大量资源,为当权者服务,协助政治人物曝光,好为他们的仕途铺路。而制衡与监视,也成了官媒的基本功能。郭熙志指出,中央透过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这样的节目,达到了制衡地方、监视地方党政机构的工具。

片中讲述一个揭露社会矛盾的节目,很多记者希望反映真相的报导都遭到掩埋。郭熙志说:“绝大部分的记者想要做点有价值的事,总希望新闻能发出去,而且能够反映真相,能够跟自己的良知是统一的。”但是事实上,中共对媒体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甭说反应真相,连发出去的机会都不敢奢望。而这种控制甚至已经渗透到了学校。郭熙志指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书记,便是市委宣传部派来的。

物极必反。郭熙志透露,现在大陆的老百姓对中共的官腔厌恶透了,放弃看电视,放弃看报纸,然后都是反向的思维。他认为,要改变现状,中国的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

“喉舌”目前已遭中国官方禁播,不过透过小道传播的力量,应该会让这部片子传遍习惯于反向思考的中国人民耳目。

“只要不触碰大陆的中央政策,媒体几乎没有约束。”《新新闻》周刊董事长周天瑞的一句话可泄了天机,说穿了大陆媒体的现况与台湾全然的经济动机。当揭露爱滋成了泄漏国家机密,当为民喉舌成了破坏社会和谐,媒体还有什么样的议题可以碰触?是没有什么可约束的了,剩下的,也就只能师法《凤凰周刊》,打打擦边球做做样子,却实质的“为党喉舌”去了。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