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天文学家Andrew Rivkin等人首度小行星表面直接侦测到水冰和有机物质等物质,认为或许地球上的生命不仅是来自彗星,小行星很可能也有所贡献,也促使天文学家重新思考现有的太阳系演化模型。
长久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位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因比较接近太阳,所以表面应该不可能存在水冰。而彗星则通常位在海王星轨道以外之处,离太阳比较远,所以富含水冰成分,并在接近太阳时,受太阳光热影响、蒸发成气体而形成彗发和彗尾。但2006年时,天文学家发现主带小行星中,有一颗小行星居然有彗尾特征,现天文学家另将之归类为“主带彗星(main-belt comets)”;这使得前述想法开始受到质疑与挑战。
Rivkin等人利用位在夏威夷的红外望远镜观察第24号小行星“司理星 (Themis)”,它是2006年发现的两颗彗状小行星的来源天体。他们在6年内针对司理星共观测了24次,每次都观测不同面,结果发现小行星表面有一区的反射光为吸收光谱,显示此处被水冰覆盖,此外还出现碳氢化合物、也较是有机物质的光谱特征。天文学家已经探测过数十颗小行星,这是第一次直接侦测到水冰和有机物质的特征。
除了Rivkin等人之外,另有一组独立研究的天文学家Humberto Campins等人,一整晚观测司理星7小时,这样就可以随司理星自转一周而以各种角度观测到它所有表面。他们的观测结果与Rivkin等人相同。这2组天文学家的成果,显示小行星带中的确有自由存在的水冰。
司理星距离地球约3AU(相当于4亿7900万公里),对于它表面的冰至今尚未蒸发,天文学家觉得很不可思议。而且这些冰显然不是只在表面,小行星内部因有表面岩层阻挡,故应该有更多水冰存在,受到其他小天体的撞击,内部水冰被缓慢翻搅,这才使小行星表面的水冰含量增加。这项发现显示小行星和彗星应该都是地球上的水和有机物质的来源。
虽然地质化学家认为早期地球处在融熔状态阶段时,若当时有任何有机物质,也可能被破坏分解掉了,所以之后必定要从他处补充新的有机物质。然而,司理星并不是小行星带中的典型小行星,如同彗星一样,它很可能是从海王星以外的轨道进入太阳系内侧,后来因缘际会下,留在小行星带中。因此,要确认本次发现是否真的与地球生命起源息息相关,这些天文学家得先确认司理星表面有水冰,究竟是个案,还是小行星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