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请愿要求直选(reuters)
发展和谐社会是中国的主调,但作为中国一个特区的香港却并不和谐,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香港和谐的分数低于三的中间值,显示香港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而认为要用激烈抗争手法去争取的,则占受访人数的四分一。有学者表示,不和谐的成因是贫富悬殊和小市民与大财团的深层次矛盾未能解决,长此以往,担心民怨会爆发。
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在二月下旬访问约一千名市民,只有26.5%受访者认同香港社会和谐,较零八及零六年的同类调查减少十一个百分点,如果以一至五分做评估,今次调查的平均值只有2.98,低于三分的中间值,是首次有民意调查结果反映香港不是和谐社会。
至于影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依次是贫富悬殊、政治纷争及官民矛盾严重,全部的比率均达六成或以上,并比两年前大增二十个百分点或以上。
更重要的是,调查发现,25.9%人同意“只有用激烈手法才可使政府响应你的诉求”,比率较两年前上升四点五个百分点,而持有这观点的,不光是被认为较激烈的“八十后”青年,而是不论年龄、界别和教育水平的跨阶层现象。若以香港成年人口推论,持“要激”想法的25.9%受访者约为一百五十三万人。
不过,这种“激”多停留于认知层面,负责调查的中大亚太研究所副所长王卓祺表示,调查反映,大部分港人仍然不赞成激烈手法或语言,其中六成二受访者认为 “八十后”在反高铁行动中以肢体冲撞属“非常激烈或激烈”,亦有一半受访者认为“全民起义”口号及“五区总辞、变相公投”的宣传语言属“非常激烈或激烈”。
曾在政府任高职的研究员何永谦补充,过去十年,香港生产总值上升,但低下阶层的收入不升反跌,中产收入也没升,长远而言,若他们得不到政府关心和照顾时,可能会转化成较激烈的手法表达诉求。他指出,现时的政府较忽略民意,只要成功游说足够的立法会议员支持,便会强硬通过逆民意的政策。
王卓祺建议政府推出实质政策,如引入公平竞争法、增加对低下阶层的收入或交通补贴来纾缓贫富悬殊;政改方面,亦要与政党各让一步,求同存异,否则,激烈情绪会“爆煲”。
同日,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亦发表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反对曾荫权出任行政长官的微增至四成六人,比支持他出任特首的人多八个百分点,而不满意政府表现的市民,亦较满意的多,其中,对特区政府处理与中央关系感到满意的比率大减十个百分点,降至五成;感到不满的就增加至两成二。
《东方日报》社论警告说,民怨“爆煲”之时,也就是社会动乱之时,因为社会矛盾加剧和贫富悬殊恶化而引起社会动乱,香港过去亦有发生,民革时期的“六七暴动”和八一年的青年暴动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