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9-11-30 23:08:09作者:
拔河,古代也叫牵钩或拖钩。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这种活动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和吴国对抗,两国都是在水网地区用战船作战。楚将模仿水运拖船的背纤动作:用一条大篾缆,上系数百个小索,相向对挽,以练气力,所以叫作牵钩。这种游戏流传下来,在南郡(今湖南省境内)、襄阳(今湖北省境内)两郡最为盛行。到了隋唐时期,便由大篾缆改用大麻绳。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中说:"拔河古用篾缆,今则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挂于胸前,分二朋两相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赢。"湖南湖北盛行这种活动,是因为"俗传以此厌胜,用致丰穰。"(《隋书·地理志》)即用以祈求丰年,实际上这也是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拔河比赛的规模比较大,每次都有几百人参加,加上几千名观众,擂鼓呐喊动威," 群噪歌谣,震惊远近"。统治阶级列人民的这种活动深以为虑,恐由此酿成祸乱。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曾下令禁止过。但由于人民喜欢这种活动,朝廷命令是禁止不了的,拔河活动在民间依旧十分盛行。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便由民间传入长安城,也传入宫廷之中。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城曾组织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参加的拔河比赛,"喧呼动地 ",不仅使长安城的市民看了为之震惊,就是当时在长安城的"外国客"见了,也"莫不震骇"。唐玄宗自己写诗叙述这次拔河比赛的盛况是:"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唐玄宗的大臣张说也作诗奉和:"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看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这两首诗对当时拔河比赛的气势作了很好的描写,并指明举行这种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是为了祈求丰岁。但实际上在唐代首都举行有一千多人参加的气壮山河的比赛,是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的。唐玄宗的文臣薛胜在《拔河赋》中透露了唐玄宗的真实意图:"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名日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体育比赛的气势自古以来就是显示国力盛衰的一种方式。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便由民间传入长安城,也传入宫廷之中。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城曾组织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参加的拔河比赛,"喧呼动地 ",不仅使长安城的市民看了为之震惊,就是当时在长安城的"外国客"见了,也"莫不震骇"。唐玄宗自己写诗叙述这次拔河比赛的盛况是:"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唐玄宗的大臣张说也作诗奉和:"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看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这两首诗对当时拔河比赛的气势作了很好的描写,并指明举行这种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是为了祈求丰岁。但实际上在唐代首都举行有一千多人参加的气壮山河的比赛,是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的。唐玄宗的文臣薛胜在《拔河赋》中透露了唐玄宗的真实意图:"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名日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体育比赛的气势自古以来就是显示国力盛衰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