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又获诺奖,鸡血一针呈上

作者:无锡 华春辉 发表:2009-10-08 01:5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去年岁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获奖后的电话记者会中,当一群中国新闻记者问他"你的成就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有什么意义 "时,他的回答是:"我不是中国科学家!"在该电话记者会上,许多中国记者问他:"你是中国人吗"、"会不会说中文",钱永健用英语回答:"不会说",中国记者又问他:"你的成就对中国科学家有什么意义呢?"钱永健也用英语回答:"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他也说,"我的得奖有中国人高兴,如果这样让很多年轻人对科学发生兴趣,这是很好的事"。可以说,钱永健的回答让很多中国记者"感到遗憾"并大失所望。为此,笔者写了篇文章《我不是中国科学家--钱永健令人深思的回答》,就中国大陆深深的诺贝尔情结说了几句(http: //378080554.qzone.qq.com/infocenter?ADUIN=378080554&ADSESSION=1254918524& ADTAG=CLIENT.QQ.1881_QQUrlReportBlankZone.0)。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奖人员中又出现了一个中文名字,高锟。他和两位美国科学家同获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耐人寻味的是国内媒体在报道时,很是突出了高锟的"华人"身份。新华社报道的题目是《华人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高锟是这样介绍的,"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对另两位获奖者是说"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其实威拉德·博伊尔是出生于加拿大的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而高锟也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不知加拿大在报道时是否标题为《加人博伊尔及另两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于报道突出高锟的 "华人"身份,其实也没什么。他是华人血统,出生在上海。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不是因1949年时局变化而随家迁居自由的香港,又到英国求学,最后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知今天我们是否会看到《华人高锟及两名美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样的报道。同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的崔琦也是在1949年举家离开大陆去香港后又去美国求学,也是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后获奖的。

高锟的获奖,还使人想起大陆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在接受腾讯独家专访时说的一番话。

徐光宪院士认为,"诺奖有局限中国科学家更伟大"(http://tech.qq.com/a/20090224/000332.htm)。徐院士说,诺贝尔奖项在学科的覆盖面上有局限性,中国有更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是学科的覆盖面有局限性,诺贝尔奖没有数学、没有理学的、没有工程科学的、没有兴趣科学、没有地学,在学科覆盖面上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科学成就大小差别很大。徐院士认为中国有很多更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早已超出很多诺贝尔奖得主,譬如像钱学森。只是因为力学方面没有诺贝尔奖,工程科学也没有诺贝尔奖,所以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中看不到钱学森的名字。诺贝尔奖是一年评一次,而钱学森是20世纪评20位最伟大的科学工程技术专家。

按照徐院士的说法,如果诺贝尔奖有力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奖项,钱学森早就得奖了。就是因为没有力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奖项,所以钱学森才没得诺贝尔奖。去年徐院士说了这话后,瑞典人很生气,导致后果很严重,今年就把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高锟、博伊尔和史密斯。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光通信领域里光在纤维中的传播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的贡献是"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CCD传感器",即电荷耦合器件(可以说是数码相机的"电子眼")。这两项成果都是属于工程学方面的。

当然,正如在获奖后,博伊尔和高锟都表示,能够成为今年的获奖者非常意外,称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诺贝尔奖。高锟教授获知获颁诺贝尔奖后称,"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诺贝尔奖鲜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故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

呵呵,不知徐院士看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情况又会怎样说。但徐院士的那种酸葡萄语言倒是透露出了一种心态,即对诺贝尔奖是既渴盼又无奈。

想来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经济蓬勃发展,很快就要赶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了,十月一日刚刚在天安门捧出一个硕大无朋的大月饼,但就是没办法拿到诺贝尔奖,确实有失泱泱大国颜面。中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平奖和文学奖不算的,达赖喇嘛曾获诺贝尔和平奖,高行健或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举国热议的话题。但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却是如一盆冰水浇在国人头上。李远哲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被厦门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2006年于厦门大学的一次讲演中,有学生问他,中国在20年内是否会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时,李远哲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一番很是令人心伤的话。他说,在一个专制的、不自由的环境下要取得科学的成就是很困难的。

是啊,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的国度里,对于创新、创造的扼杀是非常强有力的。从最高层开始到基层,所有的统治者都是要求紧密地团结在某某某的周围,要一个声音喊到底。对于不同的声音都是视为异端邪说,非扼杀不足以平民愤。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是不安分的,他们不会屈从于权威,而且他们会提出很多不为当政者、权威所喜欢的观点。由此,这些不安分的人也就被列入了另册。呵呵,正如李远哲所言啊,这样的国度会有科学上的创新和成就吗?

看似是一个诺贝尔奖的问题,其实根子是在体制。可以这样说,不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专制体制,诺贝尔奖也许永远不会落到大陆。当然,对于500大家族来讲,诺贝尔奖算什么啊?滚你妈的诺贝尔!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