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又叫"麻雀"或"雀牌 ",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然而麻将的形成,却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故麻将所蕴含的玄机也鲜有人知。麻将表面看来虽然是娱乐之物,但若深入分析,其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是如孔子所感慨的那样: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故麻将之道鲜矣......
相传麻将是由韩信发明的。韩信初投刘邦,被委以仓官之任。当时,刘邦整军备战,粮仓囤积了大量谷物,雀患严重,守仓士卒为捕雀大伤脑筋。为了调动士卒的积极性,韩信因势利导,变鼓励为奖励,发明了一种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游戏。韩信依据士卒捕雀数量发给相应的竹制筹牌作为奖励,这筹牌上刻有文字,既是赏钱,又可以用来作游戏工具,这种游戏便是麻雀牌。这种游戏受到士卒的喜爱,在韩信军中迅速流传开来。战争胜利后,士卒又把这种游戏带到民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麻雀牌逐渐定型,成为今天的麻将。
麻将的玩法、术语等都与捕捉麻雀有关。"筒 "即是中间有洞的铜钱;"索"即束,是细束捆串起来的鸟雀,所以一索的图案是鸟、二索的图案像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即赏钱;"东、西、南、北"代表四个不同的方向;"发、白、中"取张弓打鸟百发百中之意;成牌之"胡"实为"鹘",属鹰的一种,有高强的捕鸟本领,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胜皆曰"鹘";除此之外,麻将中的"吃"、"杠"、"碰"等术语几乎都要与捕捉麻雀联系起来。
麻将游戏中的博弈、推演、不同番种的组合都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又处处体现了兵家的谋略思想。然而博弈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中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失,而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汉魏之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博戏到了唐代,骰子为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此后,麻将在经历过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后,终于形成了今天麻将牌的样子。麻将游戏还包涵中国古代先贤对于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以五行说为代表,中国古代先贤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已土,而古人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由于麻将从刚发明开始就和赌有关,所以发也叫发财,可谓一语双关。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
有一种民间趣话,打麻将用四方桌既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张牌,因为一季有十三个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赢牌时的那一张,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至于在麻将游戏中的各种猜牌、估张、调张和疑牌不打等无不体现了参与麻将游戏者的斗智斗勇,可以说兵法又在麻将游戏中得到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内涵丰富、底蕴悠久的东方文化特征。
麻将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娱乐游戏甚为流行,并于清朝末年流传到海外,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巴比诺在《中国透视》一书里写道:"麻将文化,它的一套隐语,它的平均主义的驱动力,它令人眩晕的声音和手势,打麻将时品茶、饮酒和吸烟的气氛,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东西及人与世俗权力的关系。"麻将实在是一件令许多人乐此不疲且不能自己的博奕游艺,乃至于诞生了道"WMO"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国际组织--世界麻将组织。可以说麻将游戏是中国人智慧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