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爱玉、尊玉的文化传统,然而对玉的质地,却无严格的界说。古代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也就是所有美丽的石头,都称为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谓的五德是仁、义、智、勇、洁。意思是色泽美丽温润,表里一致;敲击时声音舒畅悦耳;坚韧而不被折弯;可以磨制得棱角方正,而不会割伤人的美石。
在这种广义的认知之下,许多宝石都可以列“玉的行列”,所以中国字里有许多玉偏旁的字,分别解释玉的层次与质地。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探访与考证,曾经被视为玉的宝石,都有了自己的专有名词。例如:古代的“琼瑰” 现在称为“玛瑙”。古代的“琅玕”就是现在的“松绿石”。古代的“水玉”就是现在称的“水晶”。
软玉和硬玉
现在学者研究玉器,多强调所谓的科学定义。以矿物学而言,玉分为两类,一类是软玉,另一类是硬玉。软玉和硬玉都是属于链状矽酸盐类。软玉是角闪石族中的钙镁矽酸盐,所以软玉又称为角闪玉或闪玉。而硬玉是辉石族中的钠铝矽酸盐,所以硬玉又称为辉石玉或辉玉。辉玉有着隐约的水晶结构,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莹洁,相较之下,角闪玉的色泽比较接近于油蜡的凝脂美。大致上,两者都有白色或半透明状,尤其是纯白的角闪玉,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相当受欢迎。如果以摩氏硬度表来看,钻石的硬度是10,软玉的硬度是6.5,硬玉的硬度是6.5~7.0。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留下大批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主要都是角闪玉,也就是软玉。而硬玉的大量使用是十八世纪晚期以后的事情。常见的软玉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等,而硬玉就是大家熟悉的翡翠。汉朝时,翡、翠二字的意思是指生长在广西一带的鸟。翡是红色的鸟羽毛,而翠是绿色的鸟羽毛。宋朝时,翡翠二字连用,指称一种绿色的玉,色泽与当时人们熟悉的碧绿色角闪玉不同,所以将硬玉称为翡翠。
有鉴于雕琢玉器的主要玉材是角闪玉和辉石玉,因此有些学者仅称这两种玉材为“真玉”。然而由考古发掘的资料中显示,也有不少软硬玉以外的玉材作为雕琢的材料。所以研究中国玉雕艺术,不能谨守矿物学者严格定义,必须考虑多项因素,许多似玉的美石,因质地具备五德的条件,而纳入玉器行列,这些都称作”代用玉”。目前市面上流行许多代用玉,像是;新山玉、南非玉、澳洲玉、菲律宾玉等。
历代也有各种不同的代用玉,有的代用玉流行在某段时间,但也有的代用玉被人采用的时间很长,时断时续,诸如新石器时代的岫岩玉、商朝时的南阳玉、汉朝时蓝田玉。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锦瑟”,诗中就有一句“蓝田日暖玉生烟”,藉以温暖的曙光照着蓝田山上的玉,浮升起绵绵轻烟的情景,表达愉快的心情。
古玉新玉
玉有古今新旧之分,先人将旧玉的名称又称作“古玉”,并将古玉分成二种,也就是“传世玉”和“旧玉”。两者以入不入土为划分的依据,未经入土的玉称为“传世玉”;入土重出的玉称为“旧玉”。传世玉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从未陪葬过的器饰。旧玉是从墓葬中挖掘出来的玉器,数百年以至数千年,越古老的器物越有价值。
这种界定的方法和现代不同,现代人分古玉、新玉,大致是以年代来区分,把年代较远的称为古玉,近年来才开采出来的叫新玉。在清末民初时代,世人将清代以前的玉器称为旧玉,清代的玉器称新玉。而现在的珠宝古董商,则因清朝距今也有上百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不将清初的玉器视为新玉。大致以民初以后的玉,才称为新玉。从历史考古的角度来看,古玉是重于新玉。而从艺术、雕刻的观点来看,清乾隆时代玉器的雕琢几已达到顶峰,因此精巧的雕琢,要在新玉中找寻。不管古玉、新玉,都是美丽的矿石,古今的认知与定义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