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国国务院换届的有关传闻甚多,其中最瞩目的消息,应该就是大部制改革方案将交付三月人大表决了。所谓"大部制",就是政府机构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从总的方向来说,"大部制"绝对是正确的一步。可是,如何从现今的体制迈向"大部制",却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自1949年以降,中国政府最少推行过八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最近一次在1998年。1981年时,中国的国家机关有100个,到现在拥有正部级地位的机构降至28个,已是很不容易。但实际上,每次的机构改革也带出很多问题,比如说精简编制后成为编外人员的去向该如何安排?在新的编制下权力必须重新洗牌,权力分配该如何调整?部委合并变大后,会否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新一波的"大部制"改革,依然要响应这些老问题。
过去的精简架构,较多着眼于中国内部情况,而这次的"大部制",则也看到世界的潮流,并尝试让中国跟这潮流接轨。比如说,"大部制"应该能让中国更好处理在金融、能源、环保等方面的挑战。"大部制"还有一个没有明言的目的,就是尝试结合中央在去年十七大报告抛出的"三权制约"(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结构的划分)的理念,使"三权制约"能通过新行的"大部制"体现出来。《中国青年报》1月18日引述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毛寿龙指出:"大部门" 体制下,政府机构实行决策、监督、执行分开。
外界报道指出,可望快要成为中国常务副总理的李克强,将是"大部制"的主要推手;李克强面对的处境,其实也十分微妙。朱镕基在1998年推动机构改革时,正是他退休前出任最后一届总理之时,他可谓无任何思想上的包袱;相对之下,但任何官员要在十八大官运亨通,都不能不顾及包括部委官员在内的十八大代表的感受。李克强要在几年后寻求被他改革影响到的部委首长去支持他出任党政重要职位,这中间的矛盾该如何拆解,将会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李克强的政治智慧。
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以及部委可能出现的反弹,李克强这回可能采取较柔软的手段,即先进行试点,再考虑扩大。《中国证券报》在1月21日引述不具名的专家指出,"大部制"改革应首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进一步推广改革,"更大范围的机构整合可能会出现在2009年"。今天中共的掌舵人胡锦涛,当年也曾被派处理极容易开罪军方人员的军队企业脱钩问题;经过这一役,反而突显出其具有应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所以有分析家形容,"大部制"是李克强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能否更上层楼的其中一个关键。
中国的行政体制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央散,地方大"。现在的中国国务院有28个部委,但大国如美国的部级机构也只有15个;中国的部委数目,几乎超出美国一倍。美国人口大约三亿,地方行政划分为50个州;中国大陆人口13亿,省级行政区域(省、直辖市、自治区)却只有31个;中国地方架构板块数量,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三。中国中央部委太多,造成政出多门,利益林立,要推动一件事情很难,出了事要推究责任也很难。中国地方区域大,一定程度上是今天地方坐大,中央政令难出中南海的其中一个原因。若然"大部制"改革成功,中国下一步能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方向迈进,也将是观察家的焦点之一。
来源:亚洲时报在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