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历史
二胡是胡琴的一种,是中华民族融会交流的一朵奇葩,只两根弦,共鸣箱比小提琴小得多。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中摆宴,徐衍奏嵇琴,刚刚开始进酒,嵇琴的一根弦断了,徐衍更不换琴,只用一根弦演奏完乐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
二胡的构造
二胡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
琴筒:也就是共鸣箱,起着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琴筒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既可美化二胡的造型,还有助于二胡发音。
琴皮:以蟒皮为佳。是二胡发音的振动膜,二胡重要的发音体,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琴杆:上部顶端为琴头,下端插入琴筒,装有两个弦轴。琴杆的制作很关键,对整个二胡的振动和音色都很重要。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通常都用与琴筒相同的木料制作,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
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穿系琴弦调节音高的作用。多用红木,香红木,黄杨木等硬木制成。外形呈纺锥形。轴顶加饰,轴身开有纵向沟槽。弦轴的细端钻有小孔,用以穿系琴弦。上轴栓内弦,下轴栓外弦。
琴弓: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用弹性好的江苇竹等细竹制成,竹子的细端作弓头,粗端作弓尾。弓毛多用马尾,以白马尾为佳。
琴弦:琴的发音体,钢丝弦音色明亮,刚健,音量较大,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丝线发音柔美,含蓄,但音量偏小。
千斤: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一般是用棉线或丝线绕扎而成,材料的不同会影响到二胡的音色,千斤是琴弦振动发音的起点,从千斤到琴马之间琴弦的长度,也称为有效弦长。
琴马:琴马置于二胡振动膜中心略偏上方,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等。木马常用松节木或色木制作,音量较大,音色醇厚柔美。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又称托板,一般用琴身相同的木料制成,琴托内有两块垫板托住琴筒。琴托除增加演奏时的稳定性外,还有助于琴筒的振动共鸣。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演奏时更为方便。
琴头:琴杆上端的装饰部分。通常有月弯,龙头,回纹头,平头等或其它形状。琴头的不同造型丰富了二胡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