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张殊凡压根儿没想到,她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很黄很暴力",通过互联网传播成了2008年首句网络流行语,大有盖过"你太有才了"和"那是相当地好"的势头,而她本人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网民们忘记了芙蓉姐姐、天仙妹妹,而记住了这个北京小姑娘。网上,有以张殊凡三个字命名的贴吧、域名,有以张殊凡形象恶搞创作的漫画,还有以"张殊凡"为题材的打油诗,等等。
原来,2007年12月27日晚上,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播发了一则新闻,是关于国家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开展"抵制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和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方面的内容的。那天,张殊凡亮相于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其名字也被打在屏幕上。面对镜头和话筒,她"现身说法":"有一次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
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电视新闻,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许多人对采访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一个13岁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很黄、什么是很暴力,就是知道也不大可能积极配合媒体的正面宣传,言下之意,张殊凡是"托",她的话是央视编排、授意的结果。
这件事,不外乎是两种情形:真的和假的。是真是假,应该只有张殊凡和央视自己清楚。我理解,现在的张殊凡是两头为难。说是真的吧,"得罪"了网民;说是假的吧,得罪了央视。况且,无论她怎么说,也不能自证真假,必须有央视"证据链"的配合。然而,现在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央视,任你网民炒炸了锅,它就是一言不发。是不屑说,不好说,还是不敢说?
首先声明,我是100%地赞成对网络淫秽色情进行打击的,因为在公共空间,这些东西对未成年人而言确实是"儿童不宜"。不作这样的声明,我怕有人看完整个文章也把纳入"很黄很暴力"的队伍中,那岂不是冤死了?
我是觉得,为了对公众有个交待,也为了爱护、保护小殊凡,央视不能保持沉默,必须讲明真相。如果是真的,应该告诉大家,央视是如何发现殊凡小姑娘的?是她自己找到记者的,还是记者寻访找到她的?当时记者有没有追问殊凡,她登录的是哪个网站,弹出的是哪个网页?如果"很黄"不便问,则可以问,"很暴力"的内容是什么?这样就能够堵住一些人的嘴,达到"以正视听"的效果。"理直",自然就"气壮"了吗!
至于有的网民认为13岁的殊凡讲不出那些话,也是有些武断。我们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思想教育,政治上普遍早熟,中学生没有一个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哪像西方的孩子,既幼稚又弱智,中学快毕业了连总统是谁都搞不清楚,里根执政时就有人说总统是华盛顿来着。在咱们国家,13岁的年龄,通常在读小六或初一,思品(思想品德)课老师教得好,学生鉴别力强,什么很黄,什么很暴力,应该是弄得明白的。
如果是假的呢?那也应对公众说明,央视为何要这样做?其实,在我看来,央视大可不必因为是假的就心虚气短。假的怎么啦?既然有"报告文学",为什么就不可以有"新闻文学"?而且,我"央视"作为"中央电视",是必须对全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小殊凡无非是当一回群众演员,借以说明专项行动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说明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的规定具有钢铁般的道德正义;而且,我央视的出发点是好的,无非是为了教育人民,要大家认识到网络淫秽色情其危害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你想,中小学生随便上网查个资料就弹出"很黄很暴力"的东西,可见它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啊!
现在,张殊凡已经成为网络红人,但这种"红"断然不是她想要的。小小年纪,身心正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却被无助地扔到舆论的漩涡,受到质疑、嘲笑、讽刺、挖苦,还毫无任何辩解、抵抗的机会与能力。所以,那段采访如果属真,央视应当尽快出面说句公道话,别因为这件事影响孩子的成长进步;如果属假,央视应当尽快道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尽快将小殊凡解脱出来,避免她继续遭受伤害。既不说YES,又不说NO,这不是一个有正义感、负责人的传媒大佬应有的风范和态度。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造假,就是中央电视台"台品"问题了。此话不无道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的新闻与谣言无异,甚至比谣言更恶劣。近年来,为什么央视的某些新闻、消息常常引起公众的怀疑,这确实是CCTV老板需要反思的。不过,这超出了拙文论述的范围,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写文章讲究个"首尾呼应",所以本文结束时还是回到正题。记得很多年前有首歌,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是默默无语"?如今,该是名叫张殊凡的姑娘问,"央视啊,你为什么还是默默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