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前,从劳改队回北京,写了这篇文章,当时没有网络,所以也没有地方发表。快过年了,也轻松一下,谈点没什么火药味的文章,给对红楼梦有兴趣的同好。
薛 宝琴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曹雪芹可以说是重墨描述了薛宝琴,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子。但不合情理的是:金陵十二钗中没有她。而红楼梦书中,一些并不占 什么位置,也没有像薛宝琴给了这么多的特写的一些人,反而在十二钗中。 薛宝琴为什么不和母亲,哥哥,姐姐住在一起?她出现的突如其来,还说的过去,为什么后面也一字不提的消失了?
同样不合情理的是风流多情的贾宝玉,对薛宝琴居然一点没有流露出爱慕之情。 薛宝琴这个人物,不论曹雪芹专门为她安排了像怀古诗,西洋人写中国诗词,但都没有把她写活,和书中的其它人物没有什么交集,融合。
我的回答是:薛宝琴不像红楼梦中的其它人物,有着真人作为模特。十二钗的人物,应该是曾经和曹雪芹生活在一起的人物,而薛宝琴完全是编出来的。
之所以对薛宝琴重墨描绘,就是曹雪芹想掩盖他生造出来了一个薛宝琴。
而曹雪芹之所以要生造出来一个薛宝琴,是他想说出,应该是暗示出,在薛宝玉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争夺中,薛宝钗已经完全胜利了。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动人的故事后面,居然像灯谜一样的藏着诸多的暗示和线索。围绕着薛宝琴,就是一个复杂的灯谜。
看薛宝琴在书中的出现:
原 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 , 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 , 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 走至半路泊船时, 正遇见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____ 大名李纹, 次名李绮____ 也上京。 大家叙起来又是亲戚, 因此三家一路同行。 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 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 正欲进京发嫁, 闻得王仁进京, 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 。
【 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妹妹和薛宝琴已经许配是曹雪芹编谜语的重点。】
说着,兄妹两个一齐往贾母处来。"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
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
贾 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 贾母尚未明说, 自己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 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 亲又是痰症。 "凤姐也不等说完,便连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 "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儿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 见已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大家又闲话了一会方散。一宿无话。
【这里,故意写出一个已经许配人家的薛宝琴。暗示已经非常明显了。贾府主要的实权派:贾母,凤姐,(这里王夫人没有出面,但她的妹妹薛姨妈出面了);和新贵薛家要联姻,要让贾宝玉娶薛家的女儿。】
宝玉道:"便老太太放去,我也不依。"紫鹃笑道:"果真的你不依? 只怕是口里的话。你如今也大了,连亲也定下了,过二三年再娶了亲,你眼里还有谁了?"
宝玉听了,又惊问:"谁定了亲?定了谁?"紫鹃笑道:"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琴姑娘呢
。不然那么疼他?"宝玉笑道:"人人只说我傻,你比我更傻。不过是句顽话,他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
果然定下了他,我还是这个形景了?
【这里,也暗示了贾宝玉对薛贾联姻的态度。】
宝钗就往潇湘馆来。 正值他母亲也来瞧黛玉,正说闲话呢
宝钗笑道:"妈多早晚来的? 我竟不知道。"薛姨妈道:"我这几天连日忙,总没来瞧瞧宝玉和他。
所以今儿瞧他二个, 都也好了。"黛玉忙让宝钗坐了,因向宝钗道:"天下的事真是人想不到的,怎么想的到姨妈和大舅母又作一门亲家。"
薛 姨妈道:"我的儿,你们女孩家那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 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 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 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宝钗道:"惟有妈,说动话就拉上我们。"一面说,一面伏在他母亲怀里笑说:"咱们走罢。"黛玉笑道:"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 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 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
【红楼梦中的正经事,薛贾联姻应该算数一数二的】
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我见了他这样, 有多少愁不散的。"黛玉听说,流泪叹道
:"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宝钗笑道:"妈瞧他轻狂,倒说我撒娇儿。"薛姨妈道:"也怨不得他伤心, 可怜没父母,到底没个亲人。"又摩娑黛玉笑道:"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了, 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了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 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上水去了。"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 做娘, 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
。"宝钗忙道:"认不得的。"黛玉道:"怎么认不得?"宝钗笑问道:"我且问你,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与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
【点睛之笔,哥哥没有定亲,为什么给弟弟先订了,问的好,同样应该问薛宝钗,姐姐还没有许配给人,妹妹为什么已经先许配了?姐姐留给谁呢?】黛玉道:"
他 不在家,或是属相生日不对,所以先说与兄弟了。"宝钗笑道:"非也。我哥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 去。"说着,便和他母亲挤眼儿发笑。黛玉听了,便也一头伏在薛姨妈身上,说道:"姨妈不打他我不依。"薛姨妈忙也搂他笑道:"你别信你姐姐的话,他是顽你 呢。"宝钗笑道:"真个的,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妇岂不比外头寻的好?"
【老太太是关键,前面老太太已经明确的表态了。】
黛玉便够上来要抓他,口内笑说:"你越发疯了。"
薛姨妈忙也笑劝, 用手分开方罢。因又向宝钗道:"连邢女儿我还怕你哥哥遭踏了他,所以给你兄弟说了。别说这孩子,我也断不肯给他。前儿老太太因要把你妹妹说给宝玉,偏生又有了人家, 不然倒是一门好亲。
【第二次点睛:老太太和薛姨妈想成全薛贾联姻】
前儿我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
【要的人为什么只能要刚刚见面的薛宝琴,而不是已经深得老太太,王夫人,凤姐心的薛宝钗?】
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虽是顽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
【第三次点睛:我虽无人可给,你的宝贝女儿薛宝钗不是人,不是没有出嫁,没有许配的人,不是可以给的人?无人可给,是此地无银的声明,曹雪芹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
, 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 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林黛玉先还怔怔的,听后来见说到自己身上,便啐了宝钗一口,红了脸,拉 着宝钗笑道: "我只打你!你为什么招出姨妈这些老没正经的话来?"宝钗笑道:"这可奇了! 妈说你,为什么打我?"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问的好,为什么不和有决定权的老太太去说去?老奸巨猾的薛姨妈用玩笑打发了紫鹃】
" 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 "紫鹃听了,也红了脸,笑道:"姨太太真个倚老卖老的起来。"说着,便转身去了。黛玉先骂:"又与你这蹄子什么相干?"后来见了这样,也笑起来说:"阿弥 陀佛! 该,该,该!也臊了一鼻子灰去了!"薛姨妈母女及屋内婆子丫鬟都笑起来。婆子们因也笑道: "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同 样处于贵族衰亡,新生的商人崛起的时代,红楼梦和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这个时代的反映相反。"傲慢与偏见"对新生的资产阶级的描述倾向正面,作者基本 是肯定的;而红楼梦中,曹雪芹不论后来多么的落败,仍然是从贵族的立场看待新生的商人阶层,他笔下的商人,以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为代表,是负面的,否定的。
习惯于用马列主义分析文学的人,对红楼梦的分析强调什么反封建【这里的封建,是约定俗成的含意,】如毛泽东谈红楼。
曹雪芹是大家,天才。他根本没有想过,他的书会用来解释社会进化论。如果一定要用马列主义去分析红楼梦,这也是一部为封建贵族唱挽歌的著作。
林 黛玉代表的是衰败的贵族,而薛家是崛起的新贵。从王夫人作为母亲的角度考虑,一个多病,坏脾气的林黛玉,当然不如一个富态,康健,善解人意的薛宝钗。但如 果林薛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换一下,王夫人不会从健康,性格方面做主要的考虑。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决定婚姻的,特别是对家族有关键影响的人物的婚姻,是家族 利益。
非常有意思的是:曹雪芹故意让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姑表亲,而和薛宝钗是姨表亲。按照中国的传统,姑表兄妹是不能结婚的,而姨表兄妹可以。
到底是曹雪芹要反传统?还是他的亲身经历中,就的确是姑表兄妹相爱?
因为我刚刚从劳改队回家,没有工作,也不清楚算是什么身份,文章曾经用我哥哥的名字,发给以及杂志或报刊,给退回来了。
现在红楼梦的研究已经是叠床架屋,不知道是否有人提出给相似的看法。
2007年12月23日星期日/ 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