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10-23 12:33:28作者:
从李白留下的大量诗篇中可以清晰地知道,李白的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大、中、小学文科的教学中,许多好奇的学生都会提出同样一个话题:李白的差旅费源自于何方?对此史学、文学工作者在有限的资料中,进行了十分艰辛的探寻,并提出了以下观点。
其一说:李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认为李白的故乡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是著名的盐铁产地,李白与其父李客是贩运盐铁的商人,后来李白因生意的原因,又一度长期滞留于出产银铜的安徽秋浦(今安徽贵池),拥有万贯家财的李白,凭其雄厚的资产,不仅可以蔑视王侯,视官位如粪土,漫游天下更是他人生的一大嗜好,在享受高档美酒佳酿、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浪漫诗篇,其主要的原因是李白有钱。
鉴于李白经营铜铁贸易,他也熟知冶铜炼铁的工艺,在李白的诗中有大量关于炼丹的描写,这是他商业生活在诗中的反映。
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也同样认为李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并根据李白的《万愤词投魏郎中》一诗中“兄九江兮弟三峡”,推断李白的兄在九江,弟在三峡坐庄经营,把故乡巴蜀的物产倒卖到吴楚,又把吴楚的物产例卖到巴蜀,从中牟取暴利,生意十分红火,李白的旅游费是其兄弟提供的,李白也不时地帮助兄弟二人在生意场上客串一下。
其二说:李白是一个与商业有密切联系的中小地主。认为李白在其诗中自称“混游渔商”、“穷与鲍生贾”,可见李白游历的地方大多是商业重地,诗中还带有十分鲜明的市民特征,由此可以推断李白应该是一位与商业密切联系的中小地主。他游遍大半个中国,自然也就有充余的资金了。
其三说:李白以个人婚姻为致富的捷径,加上他自己的名人效应。
1985年学者余冠英提出李白差旅费来源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李白娶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的孙女为妻,许家的家财使李白沾了大光,一夜之间李白便实现了脱贫致富;后来李白又娶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家也是当时的巨富,可见李白分别娶了两位宰相的孙女,李白不想发财都不成,(加上官场又不适合李白混下去。)有了巨额家财后,李白不去旅游一把,浪漫一下,李白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呢?
第二个因素是名人效应。李白在皇帝身边受到了各种封赏,一时间名震华夏,邀李白写稿子的当然会给他一大笔报酬,赐诗给地方官吏,李白也有不少收入,加上皇帝的赏赐,李白过悠闲的生活是绰绰有余的,李白游名山大川时,还在沿途得到了不少朋友及崇拜者的馈赐,李白当然不会为差旅费而发愁了。
其四说:时人对李白的敬重以及朋友的帮助接济。
此种观点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认为都是对李白诗中个别诗句的胡乱联系,按个人意愿想当然地提出了几种不可能的设想,犯下了断章取义的毛病,此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李白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攒足了外出旅游的费用,后来一路游下来,钱花光了,李白就靠其声望,利用名人的身份,靠朋友帮助,最终完成了全部的旅程的。此说虽然否定了前三种说法,自认为是真理之言,如果你了解一下与李白同时代杜甫的遭遇后,李白靠人帮助之说也就很难成立了,杜甫有“诗圣”之尊,他的诗被尊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于天下,杜甫别说是旅游,就是生活已十分艰辛,一生饱受苦难,59岁时死于辗转漂泊途中,为什么就没有人帮助杜甫度过一个个生活上的难关呢?
其五说:是靠诗作的稿费。不少人认为李白的诗名扬天下,写出来后寄给刊物的编辑部,一定会得到不少的稿费,凭此旅游就能顺利进行。但在唐代诗作的“发表”不像今天。那时“发表”诗作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把好的诗赠送给别人或当面直接向友人吟诵。投给名流,读书人为了获取名誉,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名流,以便广为流传,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即席创作。在王公大臣及各种宴席上直接创作,以求威名远扬。墙壁题诗。唐代公共场合的墙柱上也是诗作发表的“园地”。还有的把写好的诗放进一个大瓢里,放进河流里任其漂流,让更多人能读到,那时也有诗人自己出资进行雕版印刷的,但印数十分少,也难以广泛传播,总之李白靠稿费旅游的说法是十分荒诞的。
各种观点各执一词,到底哪种观点是对的,还有待文史研究者精心考究,或许还有其它别的说法。
其一说:李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认为李白的故乡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是著名的盐铁产地,李白与其父李客是贩运盐铁的商人,后来李白因生意的原因,又一度长期滞留于出产银铜的安徽秋浦(今安徽贵池),拥有万贯家财的李白,凭其雄厚的资产,不仅可以蔑视王侯,视官位如粪土,漫游天下更是他人生的一大嗜好,在享受高档美酒佳酿、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浪漫诗篇,其主要的原因是李白有钱。
鉴于李白经营铜铁贸易,他也熟知冶铜炼铁的工艺,在李白的诗中有大量关于炼丹的描写,这是他商业生活在诗中的反映。
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也同样认为李白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并根据李白的《万愤词投魏郎中》一诗中“兄九江兮弟三峡”,推断李白的兄在九江,弟在三峡坐庄经营,把故乡巴蜀的物产倒卖到吴楚,又把吴楚的物产例卖到巴蜀,从中牟取暴利,生意十分红火,李白的旅游费是其兄弟提供的,李白也不时地帮助兄弟二人在生意场上客串一下。
其二说:李白是一个与商业有密切联系的中小地主。认为李白在其诗中自称“混游渔商”、“穷与鲍生贾”,可见李白游历的地方大多是商业重地,诗中还带有十分鲜明的市民特征,由此可以推断李白应该是一位与商业密切联系的中小地主。他游遍大半个中国,自然也就有充余的资金了。
其三说:李白以个人婚姻为致富的捷径,加上他自己的名人效应。
1985年学者余冠英提出李白差旅费来源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李白娶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的孙女为妻,许家的家财使李白沾了大光,一夜之间李白便实现了脱贫致富;后来李白又娶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家也是当时的巨富,可见李白分别娶了两位宰相的孙女,李白不想发财都不成,(加上官场又不适合李白混下去。)有了巨额家财后,李白不去旅游一把,浪漫一下,李白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呢?
第二个因素是名人效应。李白在皇帝身边受到了各种封赏,一时间名震华夏,邀李白写稿子的当然会给他一大笔报酬,赐诗给地方官吏,李白也有不少收入,加上皇帝的赏赐,李白过悠闲的生活是绰绰有余的,李白游名山大川时,还在沿途得到了不少朋友及崇拜者的馈赐,李白当然不会为差旅费而发愁了。
其四说:时人对李白的敬重以及朋友的帮助接济。
此种观点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认为都是对李白诗中个别诗句的胡乱联系,按个人意愿想当然地提出了几种不可能的设想,犯下了断章取义的毛病,此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李白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攒足了外出旅游的费用,后来一路游下来,钱花光了,李白就靠其声望,利用名人的身份,靠朋友帮助,最终完成了全部的旅程的。此说虽然否定了前三种说法,自认为是真理之言,如果你了解一下与李白同时代杜甫的遭遇后,李白靠人帮助之说也就很难成立了,杜甫有“诗圣”之尊,他的诗被尊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于天下,杜甫别说是旅游,就是生活已十分艰辛,一生饱受苦难,59岁时死于辗转漂泊途中,为什么就没有人帮助杜甫度过一个个生活上的难关呢?
其五说:是靠诗作的稿费。不少人认为李白的诗名扬天下,写出来后寄给刊物的编辑部,一定会得到不少的稿费,凭此旅游就能顺利进行。但在唐代诗作的“发表”不像今天。那时“发表”诗作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把好的诗赠送给别人或当面直接向友人吟诵。投给名流,读书人为了获取名誉,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名流,以便广为流传,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即席创作。在王公大臣及各种宴席上直接创作,以求威名远扬。墙壁题诗。唐代公共场合的墙柱上也是诗作发表的“园地”。还有的把写好的诗放进一个大瓢里,放进河流里任其漂流,让更多人能读到,那时也有诗人自己出资进行雕版印刷的,但印数十分少,也难以广泛传播,总之李白靠稿费旅游的说法是十分荒诞的。
各种观点各执一词,到底哪种观点是对的,还有待文史研究者精心考究,或许还有其它别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