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缅甸进入多事之秋。从夏天开始,仰光学潮似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了秋天,局面几乎无法收拾,最终导致了吴奈温等人的下台。9月18日,军人苏貌以强硬的手段控制住了政权。为了接受奈温时期“缅甸式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的教训,丹瑞采取了搞活经济与缓解民族矛盾的措施。决定施行多党议会制和对外开放。颁布了《外国投资法》,放宽了对私人经济的限制。缅甸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截止到1989年2月,登记注册的政党就有233个。缅甸军人政权的调整,更加削弱了缅甸共产党的政治与群众基础。为解决由来已久的民族冲突,军事情报局局长钦纽将军被赋于了更大的权力,主管与反政府武装“对话与勾通”。罗星汉再次出马了。
他转达了缅甸政府要彭家声部将缅共一网打尽的计划,彭家声当时并不同意。他思前想后考虑了很多。从内心讲,彭家声经过中国与缅甸共产党的多年培养,是怀有一定的感情的,尤其对中国,他的记忆犹新,许多往事刻骨难忘。特别是对于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彭家声有着非同一般人的体会。因此,他拒绝了缅政府的计划,而自已制定了一个脱离缅共,尽量避免流血冲突的行动方案。对于这个方案,罗星汉与彭家声兄弟在1989年3月初进行了最后的敲定。彭氏兄弟由中国返回果敢,待机行事。罗星汉则星夜赶赴仰光,向吴奈温将军作了汇报。
彭氏兄弟长期称病经商,在缅共中造成一定的影响。缅共中央也想杀一敬百,治一治当时已经无法扭转的风气。
1989年3月10日,邦桑总部通知果敢县委书记黄文兰速去开会。这一动向引起了彭家声、彭家富的高度警觉。二人商易之后,感到缅共中央将对其下手。于是,决定举旗易帜,从已经无法再革命下去的缅共中独立出来。
同年3月11日,彭家声在果敢发动了兵变,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同时组建了“临时军事委员会”。彭家声出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彭家声的队伍迅速接管了果敢县大队、缅共果敢县委员会,以及各种机构与仓库。13日,彭部兵发勐洪,缅共东北军区1旅的4个营全部加入彭部。14日,未放一弹一枪,占领了缅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固。2旅政委高良退入中国境内。其余大部人马投降彭部。彭家声将1、2旅编为893师,约3500人。彭家声同时发表了《告果敢人民同胞书》等文件,谴责了缅共领导层的“大缅族主义”与“宗派利益集团”。彭家声的行动很快取得了成功。3月16日,彭部已经控制了原缅共东北军区80%的领地。对于部分不愿意归顺的士兵,彭部还发放了少量路费,
争得了一些民心。
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三天才知道消息。开始,中央判断是“两兄弟闹分家”,是属于他们兄弟之间的事情。很快,他们发现了这个错误。马上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在这次会上,彭家声的“易帜”,被定为“敌我矛盾”,“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有缅甸政府背景的,有组织、目的、有预谋的反革命叛乱。”是缅甸反动政府对革命的又一次挑衅。于是,3月18日,派了两个连的士兵,抄了彭家声在贺岛的老家。接下来,就再也没有下文。当时,缅共已经无力对付自已内部的分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4月11日,在中国云南临沧地区沧源县永和第三生产队当过会计的佤族赵尼来,当时任缅共中央后补委员、北佤县长。中国思茅地区西盟县与缅甸困马一带佤族头人的后裔鲍友祥,当时任缅共人民军中部军区副司令。二人率中部军区第5、12旅全体官兵“起义”。17日,鲍、赵二人在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等人的“内应”下,动用第5、12旅的全部兵力包围了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缅共主席德钦巴登顶及其它中央领导人,包括杨光、林天等人。鲍、赵二人很快“有礼貌”地将这批“领导人”全部送入中国境内的孟连县。
4月22日,成立了以赵尼来为总书记的“缅甸民族联合党”和鲍友祥任总司令的“缅甸民族联合军”。总部设在了与中国西盟县仅一江之隔的困马小兰寨。联合军下辖214、417、418、420、525师、2个独立团和中央警卫团。兵力1.5万人。
鲍、赵二人正在起事之时,缅共中红极一时的“八一五”军区,于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八一五”军区司令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编为369、911师,兵力3000余人。林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知青”和“回乡知青”。原东北军区副参谋长蒋志明出任同盟军秘书长,原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出任参谋长。林部控制的地域与中国的西双版纳接壤,面积4952平方公里。
失魂落魄的缅共中央领导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于6月16日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成立由德钦巴登顶、政治局委员吴觉敏、耶博吞、钦貌基和北方分局书记吴丹组成一个临时中央领导机构。6月26日,中央迁至101军区所在地板瓦。尽管暂被接纳,但101军区司令丁英在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声称“暂时不能接受中央领导”。
101军区是缅共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军区,成员基本上的克钦族。这个军区实际上只是相当于人民军中的一个旅级单位。下辖3个营和一个教导大队,有正规兵力600人,总部设在中国腾冲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与副司令泽龙,原来均是克钦独立军的连长。1969年先后率部投奔缅共,为此,缅共专门成立了克钦族的武装,并于七十年代初期,成立了克钦族的101军区,由丁英和泽龙担任领导。缅北另一支反政府武装克钦独立军对于丁英的“叛逃”,曾于1969年判处丁英死刑。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仇恨逐渐消除。1988年,克钦独立委员会撤消了这一判决。同时按民族习俗做“摆”示好,向丁英赠送了银刀、筒帕等物。1989年6月底,双方决定加强联合,克钦军抽调2个营的兵力到101组成了机动部队,并同意在通讯、情报方面的交
流与合作。
经历了“树倒猢狲散”的缅共中央,十几人寄人篱下地生活在101军区。党的主席与政治局委员们在最后时刻仍然在发号使令,仍在不厌其烦地开会。1989年9月,他们终于走到了革命的尽头。
101的泽龙等人与3个营的营长,一同向丁英司令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迫其做出最终的选择,或脱离缅共,或自已跟缅共少数领导人一起离开板瓦。面对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丁英权衡再三,看到缅共大势已去,又回想起数年来在缅共中被歧视的往事,选择了与泽龙等人一起脱离缅甸共产党。
当丁英将最后的决定通知德钦巴登顶主席时,这位戊马一生的领导人落下了眼泪。不得已,德钦等人只有再次离开了101军区。他们的去向也只有一个地方(中国大陆),笔者不明言,大概读者已经知晓。
101军区与德钦巴登顶离去的同时,正式向外宣布与缅共决裂。成立了“克钦新民主独立军”,丁英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泽龙副之。
昔日辉煌的缅共人民军,经历了这场变故之后,以一种新的政治实体出现在了缅北边境一线。它由北向南呈一字排开,全部在离中国国境线不到3公里的地方,分别设立了自已的总部。它们已经不是共产党的组织与武装,而是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追求民族存在空间的政治要求。它们奋斗目标的实质,使它们成为缅甸地方民族主义的政党,以及地方民族主义武装。
彭家声是最早脱离缅共的一支地方势力。这支武装一开始就提出了“停止内战,实现民族自治,建设一个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缅甸联邦共和国”的主张,虽然,彭家声声明不与缅共为敌。但在1989年5月17日,新成立的同盟军拟定了《关于对缅共的态度及有关规定》,撤消了军内原缅共的组织,停止了党、团活动,同时,向所属部队及其辖区内群众发布通告,不准与缅共来往。
与此同时,彭部最先得到缅甸政府的褒奖与热情款待。苏貌将军亲临缅北贵概,与彭家声晤面。在罗星汉的斡旋下,1989年5月下旬,彭家声飞赴仰光,与缅甸政府就和解的有关事宜谈判。双方经过多次磋商,在停止武装对抗,民族自治、经济政策以及军队的保留问题取得了进展。达成了协议。
《协议》中,缅甸政府承认“民族民主同盟军”,同意彭家声对其边区实施“治权”;允许彭部在经济发展的形式上采取灵活的方式,并给予优惠条件筹集军费。政府还许诺在今后的适当时机,对于果敢地区的卫生、教育、通讯等基础设施予以投入。在双方的协议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双方在军事人员的往来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彭家声部编入缅甸边防警察系列,在编人员按月分发薪饷,授予军衔。政府给予彭家声的边防警察编制为1200人。武装装备由自已解决。着装原则上自已设计,但要报经国防部批准和备案。协议中同时规定,彭家声部军事人员进入缅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要事先请示仰光批准;政府人员进入彭家声的地盘,也要“打招呼”。这样,实际上在萨尔温江东岸的彭家声部,利用这次有利的时机,又将缅政府军阻在的江西,这就意为着,东岸与中国接壤的大片地区,还是在彭家声的手中,政府仍然是形式上的一个政府。
尽管,彭家声与缅甸政府和解,但在根本的利益问题上,还是让步很少。而缅甸政府,陶醉在缅共瓦解的欣喜之中,对彭家声网开一面。不久,又批准彭家声部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政府”,正式承认其为缅甸特殊的“地方政府”。
彭家声在果敢人心中,仍然将其看作华人的“坐把”。对此,彭家声也是心中有数。因为他深知,牺牲了果敢人的利益,交出了枪杆子,就等于将果敢半壁华人的天下拱手让给政府军。一但失去了民心,彭部将无立足之地。
原缅共中部军区的“佤联军”,确没有彭家声的好运。缅甸政府先后于5、6月与佤邦的谈判中,一边在景栋、贵概等地集结了15个快速营,对佤邦构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在两次谈判中达成的初步协议,7月,缅政府单方宣布作废。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佤邦毕竟还是有一批受到共产党影响十分深刻的领导人。佤邦“联合党” 总书记赵尼来,司令鲍友祥,在原缅共中部军区司令李自如的协助下,于1989年6月提出了与彭家声部、林明贤部、丁英部、克钦独立军部的“建立和平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赵尼来在党代会上提出,“不让一寸土地,不交一支枪”的方针,表现出了极为强硬的立场。
佤邦的方针政策,很快奏效。 缅甸政府也同时了解到,佤联军的实力在缅共时期,就是一支较为能作战的部队,再加上李自如等指挥员。如今,活跃在泰缅边境地区的佤族反政府武装岩小石、魏学龙部约800人,加入到了佤联军之中,被编为第525师。
双方谈判重新开始。
在协议中,佤承认缅甸政府的领导,负有开发边疆,维护边境地区稳定的义务。政府给予彭家声部的政策,同时也在佤邦施用。边防警察部队为1500余人。辖区被定为“掸邦第三特区政府”,鲍友祥与赵尼来为地方的首脑。在政府的承诺下取得相对合法地位的佤邦,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发展壮大起来。果不其然,经过仅仅不到2年的时间,佤邦已经发展成为缅北地区最大的一支武装,它的实力令缅甸政府不敢小看。由此双方各有所图的利益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后话。
“八一五”林明贤部的“掸邦东部同盟军”,由于地盘与实力均是最小,所以砝码不是很重。但该部仍然提出了自已的政治主张。首先,于1989年6月11日发表声明,希望全面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在缅甸建立一个多党制的真正民主的联合政府”。林明贤手下的一批“知青”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运用了中国人的智慧与缅政府周旋,结果反而占了不少便宜。
弱小的林部在与缅政府的数次谈判中,终于达成了“双方维持现状,互不侵犯”的协议。缅政府将其建为“掸邦第四特区政府”,任命了行政长官。同时,答应投资修建公路,给予援建4所学校,1所医院,按月供应4000包大米,100万缅币等。林部则放弃了靠近泰缅“金三角”地区的勐棒,由政府统一安排成旅游景点。
101丁英部是最后与缅政府和解的一支原缅共武装。但由于丁英本人是缅甸正宗的克钦族,所以受到缅甸政府格外看重。丁英先后被任命为缅甸“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克钦邦的政府成员。丁英部独立后,马上与中国开展了积极的边境贸易。由于其辖区就紧邻著名的玉、宝石产地,丁英部在走私珠宝玉石方面,占到了许多便宜。更为可贵
是克钦邦的柚木资源,也成为其生财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本世纪最后一个10年来临的时侯,原缅共的这四支武装,已经完成了战略的转移。它们不仅初步站稳的脚根,在政府中取得了相对合法的地位和权力,同时还保持了自已的武装。它们仍如原缅共时期一样,立足在中缅边境一带。事实上,应当承认,过去缅共武装控制的85%的边境一线,现在仍在这几支割据的武装手中。
不过,最为重要得是,双方的定位已经改变。四支武装作为缅甸政府批准承认“地方政府”,具有了更多的合法性。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