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境内的金山上。它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层层相接,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把整个山密密的包裹起来。从远处眺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根本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此金山寺被称为“裹山寺院”。
根据《金山志》记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 323至325年间。不过后来也有人认为是建于晋元帝时期。寺名最初是“泽心寺”,唐时因开山得金,改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因皇帝梦游金山寺,故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如今仍称“金山寺”。
自晋建造以来,金山寺中高僧辈出。南朝梁武帝时有宝志、僧佑在此修行,并举行法会;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出家后,在金山的白龙洞修行;唐宣宗时宰相裴休的儿子出家后,来到了金山,即法海和尚。当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法海就在一个山洞中修行。一天他正在打坐,突然有一条白蟒蛇出来盯着法海。法海和尚运用神通,将白蟒赶入了江里。随后,在信众的帮助下,法海开始重建寺院。一天在江边挖土时,法海挖到了一批黄金。法海将黄金献于皇帝,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用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寺院建成后,法海亲任金山寺方丈,时人称之为“开山祖师”。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其曾经打坐过的石洞里雕刻了一尊法海石像,进行供奉,该洞被称为“法海洞”。
后来,民间根据法海的这一壮举编撰了《白蛇传》的故事,故事讲述了由白蛇精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相恋,法海阻止他们成为夫妻,因为他认为人妖不可共居,并最终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唐和明清时期记叙的相关故事中,都强调了人妖不可共居的内容,认为法海和尚所行之事并没有错。但是现代以此为蓝本而拍摄的电视剧中,却对许仙、白娘子的爱情大加歌颂,而具有强大法力、除妖降魔、拯救苍生的法海和尚却成为人们鞭挞的对象。法海和尚岂不是冤枉哉?!自古人、妖不可共居乃是天理。违背了天理,当然要受到惩罚。人在迷中,不知事情的原委,而作为得道高僧的法海,为了拯救苍生,在劝诫已有千年修行的白蛇精未果后,终于将其镇于雷峰塔下,而作为人的许仙也摆脱了厄运。
到了宋代,宋神宗把高丽金钵赐给金山方丈作佛印,并在哲宗元符年间建成了一座八角七层塔,名为慈寿塔。元朝时,皇帝曾在此举办大法会;明代释澈法师任金山方丈时,曾为万人开堂传戒。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亦多次来到金山寺,题字作诗。而慈寿塔在明、清时也都被修缮过。
历经沧桑岁月的金山寺,如今残存的建筑、亭台楼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紫竹林、念佛堂、留玉阁、大小观音、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等,依然可以看出当年宏大的规模和精巧壮丽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之巅的慈寿塔。它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时重建,明清再度修缮。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每层都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真可谓是“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除了法海洞、白龙洞,还有朝阳洞和仙人洞,合称“四大名洞”。从慈寿塔往北至法海洞和白龙洞,再到朝阳洞,据说是金山观日出的最佳所在。
此外,金山的顶峰还有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亭子也就称为“江天一览亭”了。
金山寺珍藏的著名文物称为“金山四宝”,即苏东坡的玉带、诸葛亮的战鼓、文征明绘的金山图以及周鼎。
关于金山寺,民间亦有一些故事流传。
传说,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岳飞在被奸臣秦桧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时,曾经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早已预见岳飞将遭到不测,因此用谶语暗示岳飞“前途险恶”,后来岳飞回到杭州后果然被害。有人将道月的话告诉了秦桧,秦桧立即派人去捉拿到月。但是业已得道的道月似乎早已料到,在捉拿之人到达金山寺时,已然圆寂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