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9-11 02:27:38作者:江迅
当下,中国大陆文坛私秘小说正流行。
近日,一些大陆朋友来香港,会问写魏京生兄弟私秘生活的那部小说在哪儿有卖。他们说的是九月刚刚出版的《好吗兄弟》(时代出版社)。这是一部以魏京生、魏小涛兄弟与一位香港女记者私密情欲纠葛为主线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是香港女作家戴萍,她从大陆移居香港15年,先后在多家传媒任记者。小说文本写的是魏峻明、魏小文兄弟,书中的魏峻明是"中国最著名的民运领袖","被传媒称为'中国民运之父'",读者都会联想到是魏京生、魏小涛兄弟。
这部20万字的《好吗兄弟》一书的腰封上写着:"政治族群中最受国际瞩目的魏京生,从漫长的监狱生涯流亡海外若干年,在本书中亮相了,不再是政治标签,而是被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人。"这句"广告语"中,"魏京生"三字还特别大。无疑,出版社是以此为卖点了。作者也没有否认,书的编者前言中,此书的责任编辑林晓与作者戴萍有对话问答:
问:我们从各方面表述来看,都认为男主人公魏峻明就是魏京生。
答:我不否认你们的看法。
问:为什么要用化名?
答:既然文本已经清楚到人们一眼可以看出是谁,对于这位中国流亡海外的异见人士,我认为以他的姓"魏"点出来就可以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有它微妙的心灵节奏与思想脉动,真名是不必的,而用化名也并不影响一种政治现象的真实。是的,我更愿意将读者引入对于现象和人类处境的关注,而不是对于某一个话题人物的猎奇。我在写作中是将角色当作文学符号处理的。
小说故事说的是香港女记者"我",在人生道路上,与魏峻明、魏小文兄弟相遇、相交、相爱,面对情爱性爱的种种情态和心态。"我"去北京采访"中国民运之父"魏峻明判刑事件,与魏峻明弟弟魏小文相恋。以后的岁月里,她从香港去了北京居住,又从北京回到香港读书,而后从香港去了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与魏氏兄弟的交往中布满政治阴影。
还原人性
写作往往需要制造一种情绪。在美国,"我"与民运人物魏峻明、魏小文兄弟俩的情感纠葛、灵欲纠缠,令小说充溢着一种情绪。由于写的是真人真事,书中时有性爱及感性交融的细节,因此不少读者便视之为私密小说。作品娓娓讲述她与魏氏兄弟的三角灵欲故事,也描述了魏兄与作者和助理朱阿萍之间的又一个三角情爱故事。小说的私密性就像胸花一般镶嵌在私处,即一个女人与两兄弟的关系,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关系。戴萍是个"文学中人",她着迷于人性,在作品中所建立的人性世界是用语言言词构造的。和她以往的作品比,她力图享受语词生活给她生命带来的那种纠缠式的快乐,于是这朵私密胸花也开得鲜艳起来。文本中的"我"的情绪,就像胸花中镶嵌的那种暗红色,它正微微起伏着。"我"在中国异见人士的流亡政治中心显得无所适从。
戴萍写道:"陌生感在我们之间是无可消除的,而在情爱中陌生感被用得恰到好处便十分有益,它的兴奋被心无旁鹜地体现出来了,而且是层次分明的,譬如亲吻和抚摸意味不同,前者在于睡梦画般的洇润迷漫感,而后者在于直接操作欲望的痛快。我又一次进入了他,和他统一。"
戴萍,香港大学硕士,1992年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曾出版专栏集和小说集多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微笑标本》获香港首届天地长篇小说比赛大奖。她从美国回到香港,远离了魏氏兄弟,有了时间反思那段生活,思索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一种方式讲述她与他俩的故事。前几天,与戴萍在电话里聊天。其实多年前就听说她要写一部关于魏氏两兄弟的长篇小说,和很多朋友一样,都劝她暂时别写。不料,两年前听她说小说已经杀青。写自传体小说需要一种机会,每个期待写作的人都在等待,在创造和焦虑中等待属于自己的一个特殊机会降临。或许,她认为时机已经到了。
出版社的卖点
电话里,戴萍说:"我是苯鸟,写得很慢。我的身体状况不好,所以紧张不起来,忙不起来,似乎很懒,呆呆地坐着,总是在思考。我属于什么事情都慢一拍的人。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喜欢思考、热衷反思。我从内地来到香港,大家都忙着赚钱,我却忙着思考。内地和香港,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生活方式。人是有很多无奈的。这本书本来就是很严肃很文学的东西。书的腰封点明魏京生,出版社以为是卖点。"
在作品中,戴萍勇于解剖自己的灵欲,她说,写完这本书,心情好多了,人也缓过神来了。人们将这部作品视为私密小说,不过,她似乎更接受是一部"政治结构小说"的评论。在美国她从电视里看了法国太阳马戏团演出倍受震撼。她从来没有见过马戏能有这样一种形式,那么凄凉,却在富丽堂皇的气氛下显得那么美丽。当动笔时,她想到了太阳马戏,要把人生最为悲情的东西,放在一个很优美的形式中。
从多年的接触中,她似乎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为什么在作品中如此热衷解构政治呢?她说:“政治是一个好的小说家必须感兴趣的疆域,因为正是它构成了牵制着我们的形形色色的人生的机关,一些小说家说"不干政治",自以为脱俗,实际上他选择什么故事或什么角度去说故事,都已是政治态度。”
她说:"我对不同意识形态如何主导人们的生活有兴趣,1992年从内地来香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来回折腾,总也没有解决一个救世主的问题。在《好吗兄弟》中有一个段落,写到一个疯疯颠颠的美籍华裔女教授,成天背着摄录机去中国内地寻找一个在政治运动中失踪了的小时玩伴。我能体会她的心理症结,她不明白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乌托邦神话的追寻之下的人生百态,都在她的摄录机下。对于我来说还有一点,从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参看香港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能体会很多的。"
戴萍说,"我理想中的政治,它是不同相对真理的疏通包容,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敌对早已化为历史","我是在玩一个解构游戏,政治是什么,在书中一直有这样一种追问,追问的过程便是解构,原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解构的,包括人们讳莫如深的监狱"。
《好吗兄弟》刚出版,已经引发众多网民的热议,自由圣火、人文家园、海纳百川等多个网络论坛都有评论。网民道儒说:这本书"大体让我认清了民运势力的前途。书中大魏自始至终都只给了我一种自卑、矫情的感觉,和小魏畸形的兄弟之情也让人不齿。我是很为作者夹在两人之间的那些岁月感到荒唐的……人须德才兼备才能为众人之首,毋能否认魏是有才的人,但意志却过于薄弱,欲望太深,无德。跟随这样领袖的众人又都如何呢?也许过一阵又会有一本书,那本书里也许有民运们的另一些故事"。网民蓬生说:"这是一部势必引起各方面心理反应的书,毋须论其好坏是非,你不得不关注它。它将引起的现象漩涡牵连的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一种政治态度,一个中国女作家以她漂亮的擦边球,为中国开放多元格局增添了新的景观"。
近日,一些大陆朋友来香港,会问写魏京生兄弟私秘生活的那部小说在哪儿有卖。他们说的是九月刚刚出版的《好吗兄弟》(时代出版社)。这是一部以魏京生、魏小涛兄弟与一位香港女记者私密情欲纠葛为主线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是香港女作家戴萍,她从大陆移居香港15年,先后在多家传媒任记者。小说文本写的是魏峻明、魏小文兄弟,书中的魏峻明是"中国最著名的民运领袖","被传媒称为'中国民运之父'",读者都会联想到是魏京生、魏小涛兄弟。
这部20万字的《好吗兄弟》一书的腰封上写着:"政治族群中最受国际瞩目的魏京生,从漫长的监狱生涯流亡海外若干年,在本书中亮相了,不再是政治标签,而是被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人。"这句"广告语"中,"魏京生"三字还特别大。无疑,出版社是以此为卖点了。作者也没有否认,书的编者前言中,此书的责任编辑林晓与作者戴萍有对话问答:
问:我们从各方面表述来看,都认为男主人公魏峻明就是魏京生。
答:我不否认你们的看法。
问:为什么要用化名?
答:既然文本已经清楚到人们一眼可以看出是谁,对于这位中国流亡海外的异见人士,我认为以他的姓"魏"点出来就可以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有它微妙的心灵节奏与思想脉动,真名是不必的,而用化名也并不影响一种政治现象的真实。是的,我更愿意将读者引入对于现象和人类处境的关注,而不是对于某一个话题人物的猎奇。我在写作中是将角色当作文学符号处理的。
小说故事说的是香港女记者"我",在人生道路上,与魏峻明、魏小文兄弟相遇、相交、相爱,面对情爱性爱的种种情态和心态。"我"去北京采访"中国民运之父"魏峻明判刑事件,与魏峻明弟弟魏小文相恋。以后的岁月里,她从香港去了北京居住,又从北京回到香港读书,而后从香港去了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与魏氏兄弟的交往中布满政治阴影。
还原人性
写作往往需要制造一种情绪。在美国,"我"与民运人物魏峻明、魏小文兄弟俩的情感纠葛、灵欲纠缠,令小说充溢着一种情绪。由于写的是真人真事,书中时有性爱及感性交融的细节,因此不少读者便视之为私密小说。作品娓娓讲述她与魏氏兄弟的三角灵欲故事,也描述了魏兄与作者和助理朱阿萍之间的又一个三角情爱故事。小说的私密性就像胸花一般镶嵌在私处,即一个女人与两兄弟的关系,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关系。戴萍是个"文学中人",她着迷于人性,在作品中所建立的人性世界是用语言言词构造的。和她以往的作品比,她力图享受语词生活给她生命带来的那种纠缠式的快乐,于是这朵私密胸花也开得鲜艳起来。文本中的"我"的情绪,就像胸花中镶嵌的那种暗红色,它正微微起伏着。"我"在中国异见人士的流亡政治中心显得无所适从。
戴萍写道:"陌生感在我们之间是无可消除的,而在情爱中陌生感被用得恰到好处便十分有益,它的兴奋被心无旁鹜地体现出来了,而且是层次分明的,譬如亲吻和抚摸意味不同,前者在于睡梦画般的洇润迷漫感,而后者在于直接操作欲望的痛快。我又一次进入了他,和他统一。"
戴萍,香港大学硕士,1992年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曾出版专栏集和小说集多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微笑标本》获香港首届天地长篇小说比赛大奖。她从美国回到香港,远离了魏氏兄弟,有了时间反思那段生活,思索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一种方式讲述她与他俩的故事。前几天,与戴萍在电话里聊天。其实多年前就听说她要写一部关于魏氏两兄弟的长篇小说,和很多朋友一样,都劝她暂时别写。不料,两年前听她说小说已经杀青。写自传体小说需要一种机会,每个期待写作的人都在等待,在创造和焦虑中等待属于自己的一个特殊机会降临。或许,她认为时机已经到了。
出版社的卖点
电话里,戴萍说:"我是苯鸟,写得很慢。我的身体状况不好,所以紧张不起来,忙不起来,似乎很懒,呆呆地坐着,总是在思考。我属于什么事情都慢一拍的人。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喜欢思考、热衷反思。我从内地来到香港,大家都忙着赚钱,我却忙着思考。内地和香港,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生活方式。人是有很多无奈的。这本书本来就是很严肃很文学的东西。书的腰封点明魏京生,出版社以为是卖点。"
在作品中,戴萍勇于解剖自己的灵欲,她说,写完这本书,心情好多了,人也缓过神来了。人们将这部作品视为私密小说,不过,她似乎更接受是一部"政治结构小说"的评论。在美国她从电视里看了法国太阳马戏团演出倍受震撼。她从来没有见过马戏能有这样一种形式,那么凄凉,却在富丽堂皇的气氛下显得那么美丽。当动笔时,她想到了太阳马戏,要把人生最为悲情的东西,放在一个很优美的形式中。
从多年的接触中,她似乎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为什么在作品中如此热衷解构政治呢?她说:“政治是一个好的小说家必须感兴趣的疆域,因为正是它构成了牵制着我们的形形色色的人生的机关,一些小说家说"不干政治",自以为脱俗,实际上他选择什么故事或什么角度去说故事,都已是政治态度。”
她说:"我对不同意识形态如何主导人们的生活有兴趣,1992年从内地来香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来回折腾,总也没有解决一个救世主的问题。在《好吗兄弟》中有一个段落,写到一个疯疯颠颠的美籍华裔女教授,成天背着摄录机去中国内地寻找一个在政治运动中失踪了的小时玩伴。我能体会她的心理症结,她不明白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乌托邦神话的追寻之下的人生百态,都在她的摄录机下。对于我来说还有一点,从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参看香港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能体会很多的。"
戴萍说,"我理想中的政治,它是不同相对真理的疏通包容,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敌对早已化为历史","我是在玩一个解构游戏,政治是什么,在书中一直有这样一种追问,追问的过程便是解构,原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解构的,包括人们讳莫如深的监狱"。
《好吗兄弟》刚出版,已经引发众多网民的热议,自由圣火、人文家园、海纳百川等多个网络论坛都有评论。网民道儒说:这本书"大体让我认清了民运势力的前途。书中大魏自始至终都只给了我一种自卑、矫情的感觉,和小魏畸形的兄弟之情也让人不齿。我是很为作者夹在两人之间的那些岁月感到荒唐的……人须德才兼备才能为众人之首,毋能否认魏是有才的人,但意志却过于薄弱,欲望太深,无德。跟随这样领袖的众人又都如何呢?也许过一阵又会有一本书,那本书里也许有民运们的另一些故事"。网民蓬生说:"这是一部势必引起各方面心理反应的书,毋须论其好坏是非,你不得不关注它。它将引起的现象漩涡牵连的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一种政治态度,一个中国女作家以她漂亮的擦边球,为中国开放多元格局增添了新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