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爱说的“姥姥”原是来自满语

发表:2007-08-29 13:4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由满语进入汉语的词,普通百姓了解它有两条渠道,一是日常生活接触,二是清宫影视作品的传播。前者如满族传统糕点“萨其马”,以及用草填塞制成的皮靴“靰鞡”等,已为人们所熟知。后者如“阿哥、贝勒、格格、福晋、额娘”等称谓,对于广大受众,亦耳熟能详。

昆虫“蝼蛄”,俗称“喇喇蛄”。

生活在山坡树丛中的一种蛙类,名为林蛙,其雌性腹内的胶状脂肪块可作营养滋补品,俗称“哈士蟆”。

“喇喇蛄、哈士蟆”之名,都源自满语,为音译词。

再如“嫫嫫”又作“嬷嬷”,指奶娘;“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这两个称谓词也源于满语。

北京人在反驳对方、表示鄙视时,喜用语气叹词——“姥姥!”这个词儿亦为源于满语的音译词,词义当然不指外祖母,而表示强烈的“不信、不服”的含意,潜台词是“没门儿、少来这套!”

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还有——罗嗦、喇忽、骨立、埋汰、扎孤、胳肢、瘆等。例如:

“罗嗦”指说话、办事不利落。
“喇忽”是粗心、疏忽的意思,如:“你这个人呐,太喇忽(lǎhu)啦!”
“骨立(gúli)”是称赞物品外形精美。

东北方言“埋汰”是肮脏的意思。

“扎古”是打扮、诊治的意思。

“胳肢”指在别人腋下、脚心等处抓挠,使发痒发笑。

“瘆”是令人害怕、恐怖的意思,如“这个倒霉玩意儿,看着就瘆(shèn)得慌!”

有一些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徒有音却无固定的词形,例如:

哆嗦、颤抖,俗称“deidei”,如“冻得直打(dēidei)”。

衣服不整洁、不修边幅,被称为“lēte”,如“你看,又是这几个lēte 兵!”

有的词即使有固定词形的词,但用汉语也难以解释其构词理据,如“把势”,也写作“把式”,指精通某种专门技艺的人,如“车把势、花把势、老把势”等;又引申为武术,如“打把势、耍把势、练把势”等。这个词源于满语baksi(义为老师),如再深究其源,系来自古汉语的“博士”。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