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局部
时代背景
西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透过外交手腕及经济输诚,抵挡住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一个多世纪的承平换得经济的稳定发展,城市商业带动文化娱乐的需求,在瓦舍勾栏中,于酒酣耳热之际,欣赏说书、杂耍等表演成为当时风行的休闲活动。不仅庶民文化蓬勃发展,文人艺术也获得皇家支持,在宋徽宗支持下,隶属国家的翰林图画院不断扩大规模。《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节这天都市与城郊百姓的种种活动,展现了当时工商业与交通的繁华面貌,成为宋代风俗画的特异瑰宝,深具历史文献的价值。
盛世风情 ──清明上河图
当时,图画院画史张择端向徽宗献上画作。全画以水墨加上淡色,作于绢上,高24.8公分,长五公尺又28.7公分,画中分成三大主题,共八百一十四人、十三辆车、廿九艘大小货船、八顶轿、八十三头牲畜、上百座的店铺,一百五十万人口的城市,凝缩在五尺长卷中,展现盛世风光。
画家张择端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其中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宜,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观此图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栩栩如生之状,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画中有疏林薄雾掩映着村舍,脚夫领着驮炭的毛驴往城中方向去,呈现一派京郊春野风光。沿着官道到了入城处,人物逐渐增多,图画中段,繁嚣的汴河码头、过桥的戏剧性场面,唯妙唯肖的人物情状,成为全画最具张力的一部分。接着,画面进入热闹市区,高大的城楼旁,茶坊、酒肆、公廨栉比鳞次。随着画卷缓缓舒展,饱览京城风华,在这里,庶民文化与贵族式的院体画风交融为一,印证北宋文明的高度发展。
作者生平
相较于画作的传奇,人们对作画人张择端的生平所知有限。宋代的史籍之中,竟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如今唯一能找到与他相关的文献,只有金朝官员张着于《清明上河图》卷轴图后不到百字的叙述。透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张择端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曾游学京师,尤其擅长界画(以界尺为工具,描绘建筑的画),对舟车、市桥、郭径的描绘,更是拿手。
随着北宋的覆亡,开启了《清明上河图》的流离命运,此后数百年间,《清明上河图》辗转于王公、官宦、文人之手。如今《清明上河图》的真迹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也藏有传世仿作中最好的清院本。
汴河已经枯竭,往昔的东京繁华早已被黄河冲积的土壤掩盖,感谢张择端,让我们得以随着画中的小船,漫溯历史长河,遥想开封的京华梦。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卷/绢本/设色画
纵35.6公分
横1152.8公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960-1234)相当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他以清明时节作为引子,展开对汴京的精描细绘,是写实风俗画的杰作,受到历代喜爱,因而有许多仿本的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丶孙祜丶金昆丶戴洪丶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丶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丶猴戏丶特技丶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於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丶屋宇丶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