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发现唐太宗后裔(组图)

发表:2006-06-15 23:4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明朝迁徙至此,发展为浏东李氏三门

·市文物局考证家族为唐太宗李世民后裔

据长沙晚报报道,日前,市文物局在全市文物普查中,于浏阳市白沙古集镇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李氏家庙,家庙中保存的《浏东李氏三门族谱》引起了文物局专家的极大兴趣,经过对族谱的考证,并对照《新唐书》,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白沙古集镇一带的浏东李氏三门,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

李世民后裔竟然飘落至浏阳!600多年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丰富而极具历史人文价值的文化遗存。

李氏家族成员正在翻看厚厚的族谱。


李氏家庙正面

据悉,此事已引起了市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文物局还将进一步对这支宗族的历史进行考证,并在当地进行详细文物调查。

曹王后裔避难迁浏

这支大唐王室后裔来自何方?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李姓素有浏东第一大姓之称,人口达2156人,常住人口约占白沙全境总人口的15.6%,其中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三溪、狮口、黄花洞、黄泥坳、千秋段一带,此地所遗留的众多历史遗迹也均与这个家族相关。李氏宗族《浏东李氏三门族谱》揭示,该族为明朝时期从江西迁移而来。

族谱上称,浏东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十四子曹恭王李明后裔。据《新唐书》记载:曹王南封任苏州刺史时,武后以“坐与庶人贤通谍”为由,将其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枯挟旨逼胁,令自杀。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李适封李明玄孙嗣曹王李皋为洪州刺史(治所在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带)、江西节度使。

唐代诗人皎然《送李喻之处士洪州谒曹王》诗云:“独思贤王府,遂作豫章行,雄关庐霍秀,高秋江汉清。”可佐证曹王后裔居江西豫章。传到仲素公,李氏遂分支迁义宁州武乡(今江西义宁),后旋迁该州河塘开基,以致时有“河塘湖格三千尺,仲素岑楼五丈高”之谚。

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以当年与陈友谅争战江西,赣民曾资助过陈友谅为由,对赣民重税残杀,仲素公六世孙贵斌公为避难迁居浏东。自此,大唐王室分支开启了在浏东大地600余年的沧桑历程。

经考证,《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上的记载与《新唐书》和其他历史资料都吻合,专家认为,基本可确定浏东李氏三门为唐王室后裔。

浏东李氏三门人才辈出

“浏东李氏三门”迁浏始祖贵斌公入浏境始居千秋段,后旋徙黄泥坳,就黄泥坳“巨门土星”之地筑室而居。经三代艰辛创业,家业日大。遂派分华四公于濠溪坑口,芳六公于黄花洞,岳八公于黄泥坳创立门户,始有“浏东李氏三门”。

数百年来,浏东李氏重教尚武,爱土爱国,人才辈出。明嘉靖年间,宗伯公以文章致通,授翰林院编修;明永乐年间,襄敏公抗击倭寇战功卓著,官拜南京兵部侍郎;清代以来,浏东李氏家族以文治武功致仕者不可胜数。

李氏宗族聚集地与湘赣交界的横山、上庄毗邻,这里山多隘险,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明清时期的许多战事,都留下李氏宗族活动的相关遗迹。族谱上记载:清咸丰二年秋(1852年),江西义宁州发生匪乱,明云公李从珑奉邑侯赵谕办乡族团练,以御乡乱。三、四年,粤匪陷江西义宁之铜鼓,幸邑侯袁檄谕从珑饬练千秋团勇防守横山界解严,叙功赏给六品顶戴。六年春,粤匪由铜鼓兵犯浏阳。从珑再守横山界,二月至四月屡战屡捷,斩首十余级,威震浏东,后功加五品蓝翎。今处湘赣交界的横山关门、上庄古城墙都留下了浏东李氏子孙镇邦建功的印迹。

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浏东李氏一族为追求革命真理,积极投入爱国救亡运动,为支持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白沙乡志》记载:1926年3月,共产党员李玖铭、李鸿翼等李氏宗族子弟在大围山书院成立了中共浏阳第一个党小组,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团自江西铜鼓出发,沿千秋段、黄泥坳、黄花洞到达濠溪,李氏家庙成为当时秋收起义中华苏维埃的临时驻地。

进一步查证发现,其间参加秋收起义部队的李正玖还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副师长,后来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的李同文(原名李承烈),同是当年参加工农红军的老战士。仅大革命时期有稽可考的,浏东李氏宗族子弟就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了102人。

古庙祠堂见证沧桑变迁

文物普查中发现,在浏东李氏宗族聚居之地的濠溪、黄花洞、黄泥坳一线,随处可见与李氏家族相关的历史遗迹,代表性的历史遗存为“一庙一桥五祠堂”以及湘赣交界的横山关门、上庄古城墙和大量古墓葬埋藏。其中李氏家族宗祠建筑群最具特色。这批宗祠建筑以李氏家庙为核心,呈东西向放射状分布。中部为李氏家庙,西部为华公祠,东面依次为猷公祠、仁公祠、凤公祠和能公祠。李氏家庙、华公祠相对保存较好,古朴肃穆的青瓦砖墙,高耸的飞檐翘角,尽显百年古风。

李氏家庙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坐落在著名的“濠溪八景”所在地 ----狮口村新征组,距白沙集镇4公里。这是一处坐东朝西的砖木结构宗祠式建筑,分上下两栋,中有天井,四周为封火墙,建筑面积达884平方米。为李氏迁浏始祖第十二世孙廷道公设计筹建,历三年建成,此处主要用于供奉浏东李氏三门先祖之神龛灵位。

家庙之西的华公祠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砖木结构建筑,中为堂室,两侧为厢房,原为尚炳公飨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造为五常公祠。文革期间部分建筑遭到破坏,后修复为华四公祠,供奉华公门历代宗祖,现存建筑面积约200余平方米。位于黄花洞的猷公祠是当时建筑规模最为宏阔的砖木祠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介眉公在其父猷公老屋基础上历经三载建成。当年曾拥有广厦百间、号称“华厦”的猷公祠,而今早已湮没于萋萋芳草之中。透过横亘在残垣断壁间的巨大条石,似乎还能令人想像出猷公祠当年的壮观景象。

黄泥坳的能公祠、上石垅的仁公祠以及石田里的凤公祠皆因损毁严重,已难现昔日景象。但在黄泥坳附近的大桥组,尚保存一座完好的清代单拱古桥。古树掩映下,古桥凌空飞架于流溪深涧之上。据《白沙乡志》及《光裕桥碑记》记载:此桥取“光前裕后”之意,故名为光裕桥。清道光十年(1832年),明兴公斥资建此桥。该桥长20米,宽7米,高约15 米,旧时为大溪河上游湘赣交通要道。桥东100米崖壁上至今嵌有清代石碑一块,刻有《光裕桥记》。

此外,位于罗霄山脉北段的大围山北麓,发现了自古以来过境白沙的湘赣古兵马大道。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