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10年拥堵见证“亚洲第一”盲目求大之害

发表:2006-06-15 16:2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目前,这座“亚洲第一大站”的运力几近极限,与之相伴的是旅客的“四难”:进站难,出站难,接人难,停车难,四难汇集成一起,造成了“西站10年拥堵之痛”。

依我看,北京西站的拥堵之痛从它破土动工的那一刻起早已注定,建成之后更是无法挽回的事实。10年前的盛况如在眼前,北京西站甫建成时,它的“亚洲第一大站”的身份,让许多人很是自豪了一把。谁会想到,正是这个“亚洲第一”害了它。

因为大,这个火车站已经背离了一个车站理应给旅客提供的“方便、快捷、安全”的宗旨,旅客的出入困难重重。笔者每年都数次从这里出入北京城,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大”所带来的麻烦。以出站为例,即使在乘客稀少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按正常的步行速度,一个人从下火车直到走出西站到达打车处或者公交车站,没有20分钟是不可能的。站内的建筑如此复杂,路线七拐八弯,台阶上了一层又一层,真的就像迷宫一样,让人苦不堪言。更不用说春运等运输高峰期了,也更不用说肩扛手提的行李累赘了。在人潮拥挤之间,像《新京报》所提到的花上“一个小时零六分钟”出站,绝非特例而是常态。由此造成的安全隐患非常之大。

因为大,造成建设资金跟不上,原先的设计蓝图无法“变现”,使本已先天不足的车站更加不堪重负,最终成为“瘸腿”工程。按照原规划设计,北京西站这座“特大型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分流畅通:乘客分别通过地铁和南北广场出站,其中地铁分流40%~50%,南北广场各分担约25%~30%的人流。而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南广场建设遇阻,地铁更一直停留于图纸上,使得原本设计上只承担25%~30%的人流的北广场,不得不承担百分之百的客流量。如此一来,西站不堵岂不是怪事?

那么,火车站一定要那么大吗?我不知道当初的设计者出于何种考虑,将西站弄得如此复杂、如此庞大,是否是保证客流量所必须?我看很可能并不是这样,据总设计师朱嘉禄提供的资料显示,西站总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是北京站的7倍。而我在另一篇报道中看到,北京站年客流量约5400多万人次,西站是多少呢,也就约6000多万人次而已。以北京站来衡量,西站的客流量与其建筑面积显然不成比例。而作为“亚洲第一大站”,北京西站的客流量更是远远低于日本东京站,东京站日均客流量高达80~90万人次,是西站的5倍。而毫无疑问,东京站的规模比北京西站要小。无论是与同城的北京站相比,还是与日本的东京站相比,西站的“大”都显得有些大而无当。

探究北京西站10年拥堵的原因,只能说,它是一个“盲目求大”思维的牺牲品。这一思维和行事方式,引诱并控制着某些决策者,直到今天仍然有着较大的市场 ——这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尤为突出,其极端表现即为好争“第一”。请看我们的城市里那些让人骄傲的“世界第一”、“亚洲第一”,有多少是非建成“第一”而不可的?有多少是出于实事求是的理性考量,而不是因为面子和利益所致?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在设计者的蓝图上,北京西站或许是一颗龙种,而后人收获的,却极像一堆难于收拾的跳蚤。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