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明确提出“消灭地主阶级”,在农村广泛划分阶级、定设成份、给全国不下二千万人带上“地、富、反、坏”的帽子,使他们成为在中国社会倍受歧视、打击、没有公民权利的“贱民”。
2. 不到两年,共产党就开始了一系列强加在农民身上的运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在批判“小脚女人”的紧锣密鼓中年年加码,要农民“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3. 有农村户口的人不能去国家粮店买粮,子女也不能进城上学。农民的子女只能再做农民。从此,中国三亿六千万农村户口持有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二等公民
4. 直到改革的年代,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急剧扩大,贫富悬殊.
5. 共产党的党组织也迅速扩大,发展到乡有党委、村有支部。党支部上呈下达党的旨意,他们往往是冲在阶级斗争的第一线,挑动农民斗争地主,致使近十万地主丧生。更有地区对地主实行满门抄斩,以达到灭绝其阶级,连妇女儿童也不能幸免。
工商改造 -- 消灭资产阶级
1. 资产阶级的剥削是与生俱来、至死方休,只能消灭、不能改造。在此前提下,对资本家和商人的改造中就更加重了“杀人”与“诛心”并用。其原则还是顺者昌、逆者亡。你如果上交资产并表示拥护共产党,则定为人民内部矛盾。你如果有反感、有怨言,则划为反革命成为国家的专政对象。
2. 每次运动共产党都动用它所掌握的政府机制连同党委、总支、支部,凡三人则成一战斗堡垒,深入乡村街道。无处不在,无事不管。这种从战争年代带过来的“支部建在连队上”的网络式控制结构,在后来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一直起着关键的作用。
取缔会道门与镇压宗教
1. 各级政府参与解散“迷信”组织,诸如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特别是一贯道)、佛教等组织。要求这些教会、佛堂、帮派的成员到政府登记并悔过自新。如不按期登记,一经查明,定予严惩。1951年政府明文颁布,对继续会道门活动者处于死刑或无期徒刑。
2. 更进一步确立了只有共产党的思想体系才是唯一合法的思想体系,只有共产主义才是唯一合法的信仰。从此以后,便有了所谓的“爱国”信徒。只有做了“爱国”信徒才能受到国家宪法的保护。
3. 至此,共产党在中国消灭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迫害了广大城乡敬神守法的人民而建立了共产党一教统天下的根基。
反右运动--诛心全国,以为其用
1. 号召中国的知识份子和群众“帮助共产党整风”。其意在于把他们中的“反党分子”诱骗出来。毛泽东在1957年初给各省党委书记的信中表露出借鸣放和整风“引蛇出洞” 的意思。
2. 结果一场反右斗争划定了五十五万名“右派份子”。二十七万人失去公职。二十三万被定为“中右分子”和“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有人把共产党的整人权术整理为四条:1)引蛇出洞,2)罗织罪状、突然袭击、一言定乾坤,3)明讲治病救人,实则无情打击,4)逼人自我批判,无限上纲。
3. 划成“右派”的人中并没有人提出要推翻共产党,不过是批评、建议。就是这些批评、建议使数十万人失去了人身自由,给数百万家庭带来了苦难。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子女上大学、参军都没有份,就是到县城找个工作也是不可能。从此他们失去了劳保、公费医疗,加入了农民的行列,成了二等公民中的贱民。
4. 至此以后,一部份学者形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的双重人格。
大跃进--指鹿为马,以试其忠
1. 反右之后,中国进入了恐惧事实的状态。听假话、说假话、做假事,逃避事实、歪曲事实成为世风。大跃进便是一次全国集体编造谎言的大爆发。人们在共产党的邪灵引导下,做出了许多荒诞不经的蠢事。说谎者和受骗者同样自欺欺人。
2. 拥护不拥护毛泽东的路线是“忠”与“奸”,生与死的界限。
3. 由于人类社会总要靠已有的经验来认识世界,拓展思维,而共产党使人们对整个社会的经验教训所知甚少,再加官方公共媒体的封闭消息,人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日见低下。下一代人对前一次运动中“慷慨歌燕市”的有识之士的理念、理想和经验完全无知,只能靠零星的片段来了解历史并判断新的事物。自以为正确无误,其实谬之千里。
4. 共产党的愚民政策就是靠了“杀人”与“诛心”并用这种方式而大行其道。
文化大革命--邪灵附体,乾坤倒转
1. 文化革命是共产党邪灵附体全中国的一次大表演。
2. 人们对文化革命中的暴力和屠杀往往有一种错觉,觉得这些大都是在无政府状态下由造反运动形成的。杀人者也都是“红卫兵”、“造反派”。但根据中国出版的数千册县志所提供的资料,文革中死人最多的时期不是红卫兵造反有理,中央各级政府处于瘫痪的1966年底,也不是造反派武斗正盛的 1967年,而是“各级革命委员会”已建立,毛泽东恢复了对国家机制全面控制的1968年。
3. 文革中的暴行并非红卫兵、造反派的一时过激行为,而是共产党和地方政权的既定决策。文革时期的领导人与各级权力机构对暴政的直接指挥和参与,常常被遮掩起来而不为人知。
4. 这就是为了造就共产党一教统天下的大势。不光统治国家,还要统治每一个人的思想。文化革命使共产党、毛泽东的“造神”运动登峰造极。一定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