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危机意识薄弱 似未汲取南亚教训

发表:2005-01-01 02:1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地震引发南亚多国海啸迄今已经导致接近10万人死亡,有一种意见认为,印度洋并未设有海啸预警机制,是导致今次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灾情严重的印度已经宣布装置海啸预警系统,但中国对装置预警系统的计划并不积极,有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危机管理意识薄弱,呼吁中国在今次的灾难当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南亚各国的覆辙。

正当国际社会正大力讨论有关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合作问题之时,中国媒体新华社及中新网分别于12月28日及29日引述中国地震局的消息指:“中国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不大”。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环境政策与资源管理研究中心黎邦怀博士指,中国官方的立场显示中国跟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预防灾难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远见。

中新网报道,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和国家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与印度洋沿岸的地理特点不同,受海啸威胁的可能性也很不相同。中国海岸线绵长曲折,海区海水一般较浅,渤海平均深度18米,黄海平均深度44米,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大洋海啸对其沿岸也无影响。东海平均深度340米,南海平均深度1200多米,具备海啸发生的深度条件。但是中国海区大部是浅水大陆架地带,该带平缓宽阔,外围又有成串的岛屿、暗礁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波的传播。

新华网的报道又指,中国渤海、黄海一般不产生地震海啸,大洋海啸对其沿岸也无影响。但是,新华网又报道中国曾经发生海啸的新闻,与前文指出中国发生海啸的可能性不大,很有矛盾之处。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7.5级地震,引起了近海的70多个村庄沉陷为海,表现出垂直升降运动。1867年12月18日发生在台湾基隆北海中的6级地震引起了海啸,说明从台湾到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

今次南亚海啸波及十多个国家,最少10万人死亡,印度已经立刻吸取这次代价重的教训,宣布将于明年装置海啸预警系统,联合国也表示希望协助印度洋各国建立预警系统。但是,有批评者指出,在海啸发生后,中国不但未能借镜南亚各国的惨痛教训,认真正视中国本土的海啸威胁,反而急不及待宣布中国发生海啸的机会不大,以“安抚”国民的情绪,未能吸取他国的教训,实是非常不智的做法。

事实上,海啸的确是较为罕见的灾害,但是,一次大型海啸导致人命及财产的损失,实在是难以估计。虽然中国政府指中国发生海啸的机会不大,但是,黎邦怀指出:“中国位处太平洋海域,东面就是地震带,邻近的日本又时有地震,一旦日本的水域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中国一定会受到牵连。”

过去数十年,海啸一直都是较少发生的自然灾害,最近一次大规模的海啸发生于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黎克特制9.2级大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另一边箱,印度洋的海域却并未设有海啸预警系统。

印度洋海域各国并未装置海啸预警系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中牵涉的费用相当庞大,海啸发生后,印度已经准备安装有关系统,估计所需费用为2,700万美元,与今次海啸带来的损失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过去数十年印度洋各国一直缺乏危机意识,以致灾难一旦发生,死伤无数。

南亚海啸伤亡惨重的主因,就是缺乏预警机制,在各国受灾后一片满目疮痍的景象下,中国政府仍然未能吸取教训,不仅没有藉着今次的灾难,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更反过来积极带头麻醉国民,这种盲目“安抚”人民的做法,显示中国政府对于危机管理的意识极其薄弱。

中国官方中新网12月28日引述《侨报》一篇文章指出:“当一些政客急于寻找‘潜在的敌人’,花费庞巨的军费准备未来战争之际,从地震、火山爆发、水旱灾、陨石撞地球到瘟疫、疾病等等,人类的‘实在的敌人’其实就摆在眼前,迫切等候人类合作防范和抗御。”中国领导以至所有中国公民,也许真的需要思考有关的问题。

亚洲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