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字巨著付之一炬---马寅初和他的《农书》

发表:2004-10-10 23:28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提起马寅初,人们不会不提《新人口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马寅初还着有一套《农书》 100多万字,耗费数年光阴,凝聚着马寅初对中国农业问题的深情关注。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巨著,还未面世便被焚毁,而焚毁此书的正是马寅初自己。

精心调研

1959年12月,马寅初的处境更加恶劣了,对他的攻击变本加厉,学术批判已升级为政治斗争和人身攻击。1960年l月3日,马寅初终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搬离燕南园,来到旧宅院--东总布胡同32号。马寅初在日记中写道:“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马寅初就为自己定下两个研究课题:一是人口论,一是中国农业经济研究。

1961年春天,马寅初开始为《农书》的撰写做准备。他首先将过去已经搜集到的湖南、湖北、吉林、海南等地有关农业经济的材料整理出来。每有心得,他便拿起手边的毛笔,认真地写下来。

这一时期,马寅初仍保留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还可以人大代表的名义到各地考察。于是,这位已经80岁的老人,为了《农书》,于1962年再一次风尘仆仆地前往浙江农村调查,询问当地的产量,参加农民关于包产到户有无优越性的讨论。

潜心著书

来到北京东总布胡同32号,推开厚厚的大红门,便可看见一幢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楼门向东,门前种着一些花草。小楼的南面是一个院落,里面栽种着各种树木花草,有龙爪槐、白皮松、海棠、榆树,还有马寅初喜欢的刺梅。

宽大的写字台上铺着一张张八开的宣纸,上面满是工整的毛笔小楷。每写完一章,马寅初便把宣纸铺在地板上,等晾干后,又认真地将宣纸按顺序粘接起来,卷成一个纸卷,注明内容,放入一个藤箱里。写累的时候,马寅初便会沿着院中的水泥小径散步。

痛心焚稿

不知不觉,藤箱已满。从1963年开始写稿到1965年初稿完成,三年光阴,马寅初写出了100多万字。写完后,他又从头到尾作了一次修改,一般情况用蓝笔,特别重要的改动用红笔。为了防止手稿受潮和被虫蛀,马寅初特别嘱咐家人将放书稿的藤箱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写完《农书》后,马寅初已83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有一次,他以前的秘书陈玉龙前去看他。一进屋,见地上铺满了稿纸,马寅初正在看他的《农书》。见陈玉龙进来,他说:“他们不给我发表,我自己看!”言语中不免有种愤怒。

“文革”开始了,社会上出现了“破四旧”的极左行动。一天早饭后,马寅初把家人叫到客厅,尽量以一种平静的语气说: “近来我一直思考一件事情,总犹豫不定,现在我决定了。今天,你们都不要出去,我们全家自己动手来破‘四旧’。这样做,虽然可惜,也非常痛苦,但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与其让别人烧,不如自己烧!”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以及马寅初多年积累的资料被送进锅炉。最令马寅初心痛的《农书》,整整一藤箱,几十卷手稿,也被一卷一卷地送入炉火中……

(《纵横》)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