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母院。
9月松爽的风吹在脸上,大块大块的白云浮在天上,天空清澈湛蓝,阳光温暖灿烂,让人的微笑不知不觉就挂上了嘴角。怀着轻松的心情,我和先生选择了圣母院作为巴黎两天旅程的出发点。巴黎圣母院坐落在西岱岛上,而西岱岛就漂在塞纳河上,这里是巴黎的核心巴黎的根,最早的巴黎城就是从这个小岛发展扩展而来的。巴黎圣母院对于我来说,首先是一本书和一部电影的名字。在我的脑海里,它是一个阴森的,复杂的,包含着许多象征意义的地方,让我一直都读不懂。而真正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我发现它只是一座美丽的教堂,并没有吉普赛女孩和钟楼怪人的身影。它的正面刚刚清洗过,露出自簇新簇新的乳黄色的石头,而侧面搭着脚手架,清洗工作正在进行。我有点失望,好像这一洗把我记忆中的巴黎圣母院都洗脱了色。绕着教堂踱上一周,我用眼光仔细抚摸这座早期歌特式教堂的代表建筑,充满线条的柱子,繁复的花纹,尖尖的钟楼,还有屋檐上蹲踞着的一座座张着翅膀的魔鬼雕像,用锐利的眼睛俯视着人间,我才发现,这里藏着的千年历史在每一次清洗之后仍然缓缓地沉淀了下来。
步入它的大门,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与其他天主教堂一样,祈祷的烛火摇曳着,像人们内心的虔诚,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泻进室内,像上帝洒下的眷顾。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大声讲话,甚至走路都踮起了脚尖,整个气氛安详又沉稳,优雅而静谧。圣母像位于教堂的最里面,她怀抱着刚刚从十字架上解下来的耶稣,两手张开,向是在呼唤着什么,两名小天使围绕在她身边,但无法分担她的愁绪。一束不知哪里来的光从她的头顶泻下来,照着她的脸──充满着刚刚失去儿子的痛苦和无助。我想,在朝拜者的心中无论有多少的烦恼和罪恶,面对这样一位母亲,也都会被洗涤得干干净净了吧。
走出圣母院,我们又回到了世俗的世界。广场上游人如织,成群的鸽子在地上啄食,俨然一幅现代城市生活图画。咖啡馆们已经在街边摆出了桌椅迎接客人,有趣的是椅子不是围住小桌,而是一律向着街道,似乎是怕食客错过了生动的街景。我们站在连接西岱岛和左岸的一座桥上,《纵横四海》中张国荣站过的地方,看着街头表演艺人和画素描的流浪画家,我仿佛看到LESLEY一甩围巾,对为他画像的人说:“等着看明天的报纸吧。”
二、卢浮宫。
按照计划,我们乘地铁来到卢浮宫。我们进入的这个入口应该算是后门或者是旁门,在巨大的空旷的院子里,除了我们两个人,只有四面高大的宫殿、华丽的浮雕和清冷的空气。在这个时间和空间,让人无法不产生错觉,无法看不到戴着假发的俊男和手持香扇的美女的身影从庭院中穿过,也无法听不到四轮马车辚辚地从石板路上蹍过的声音。
穿过层层宫殿,我们又从关于中世纪的遐想中回到现实,来到了由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著名的玻璃金字塔。这座当时颇受争议的富有现代感的建筑物,现在已经完全与周围古典的宫殿融为一体,成为卢浮宫博物馆的入口。一条长长的队伍从入口处蔓延出来,排满了来自各个国家种族的参观者。排队本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我们站在队伍里,丝毫不觉得无聊。因为我们有种置身画中的感觉,实际上整个巴黎就是一幅看不够的水彩画,无论哪个角度哪个细节,都值得久久品味。我们现在所在的广场三面靠的是卢浮宫的宫殿,面向宽大的杜勒里花园,再往前是协和广场,视野非常开阔。我们的队伍在几个巨大的喷水池中间蔓延穿过,水池的形状与金字塔相互呼应,是三角形的,水面与池沿相平,只到膝盖处,从稍远的地方看起来,分明就是一池满满的清水,而且随时都有溢出来的危险。但是走近一看,水确实不缓不急地从水池中溢出来,但不是洒在地上,而是流进边上的一条水槽里,再循环。这组水池的设计欲动还静,给卢浮宫的典雅庄严增添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同时发出汨汨的悦耳的流水声,回响在蓝天白云阳光之下,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很快我们便进入了金字塔的地下,人群熙熙攘攘,四条通道通向四个不同主题的展厅。我们先到大厅“i”处拿了一份中文的卢浮宫介绍加平面图,然后买了票,朝着古代希腊展厅奔去(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当然要用跑的)。从希腊回来以后,我对古希腊文明更加着迷。在这里,我看到了比在雅典看到的更完整更精美的雕塑,数量更是多了几倍。无论是众神还是无名的仙女,都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先生不禁感叹,原来希腊不光只剩下残破的石头,好东西都跑到这儿来啦!既然来到了卢浮宫,自然不能免俗地参观镇宫三宝。因为它们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真正来到它们面前的时候,反而没有太多的激动。米罗的维纳斯给我的印象是:一、太完美了。虽然年代久远斑痕累累,但那丰腴的肌肤就像吹弹得破,极富质感。二、终于看到了她的背面──与正面一样完美。三、这种珍品居然不放在罩子里,就在人人伸手可得的地方,但是,没有一个人伸手去触摸她(再想想如果在中国,她肯定早就变成黑人了)。蒙娜丽莎给我的印象是:想不到她是那么小的一幅画,挂在走廊的尽头,如果没有地图的指引,根本找不到她。为了看她,我们穿过了一条又一条长长的展厅,沿途欣赏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油画,其中不乏中学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世界名画,比如《自由引导人民》、《拿破仑加冕》等等。胜利女神尼克是我小时候从《西方美术鉴赏》之类的书上了解到的,体育品牌NIKE就是引用了她的名字。她总是和战神雅典娜在一起,代表着胜利,张着大大的双翅,但没人见过她的头──不知道在什么年代毁坏了,同维纳斯的双臂一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匆匆太匆匆地参观完了镇宫三宝已是午后,我们在古埃及展厅旁边的一间咖啡馆里吃了午餐。我和先生边吃边讨论这半天的收获,结论是在卢浮宫里急行军与在一幅画前久久驻足的鉴赏者相比,简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可是我们实在还有太多的东西要看,太多的事情要做,只能暴殄天物了。面对法文的菜单,我更加感觉自己没有文化,也理解了点菜点成钢琴曲的笑话。还好,外语都是大同小异,我还是点到了喜欢的美食。出门在外就怕上火,我吃了一份沙拉、一块面包和一大杯矿泉水。沙拉的盘子巨大,一堆绿色的蔬菜衬着几只两寸来长的红色虾肉,清淡又漂亮,对于我这个已两年吃不到大虾的馋鬼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
吃饱喝足,我们偕手穿过杜勒里花园向协和广场走去。法式的园林以其精美细致著称,脚下是平坦的沙地,两边是修剪得有棱有角的绿树,树面向道路的一面是齐刷刷的一个平面,看起来精致得有些残忍。一座座石刻雕像立在树间,都是名家的作品,其历史与艺术水准绝不亚于卢浮宫内的展品。最让我留恋的是花园尽头的一泓大水池,人们就悠闲地坐在水池边晒太阳,有和我们一样的旅行者,也有推着小孩子的年轻妈妈,还有捧著书本专注阅读的学生。我们也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在池边找了两个折椅坐下,一边闲聊一边看着游人掰了面包屑喂野鸭子。这就是自助旅行最大的优点,不用跟着导游走马观花,也不用被花言巧语促销,而可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比如享受宁静与阳光。
三、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和凯旋门。
时间悄悄流逝,我们只得起身继续前行,来到协和广场。在欧洲,在巴黎,每个广场都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可以讲述许多古老悲壮的故事。协和广场经历过路易十五的辉煌,“巴黎公社”的风暴,拿破仑的威武,还有波旁王朝的复辟,它曾经是王权的象征,也是革命的见证。如今所有血雨腥风已经褪去,留下了“自由、平等、博爱”,留下了两座巨大喷泉和来自埃及的卢克索方尖碑。现今在世界上同样的方尖碑仅存四座,无数学者从考古学和建筑美学角度无数次地赞美过它。我有幸还见过它的同胞,竖在伊斯坦布尔的另一座,但比起卢克索方尖碑来,那一座显得有些粗糙了。因为运输和搭建的难度,它被土耳其人断成了两截,再也没有原来的雄伟。而法国人不但把它风风光光地立起来了,而且还把运输和搭建的过程刻在了基座上,让后人叹为观止。我不懂得考古和建筑,可当夕阳照在协和广场的时候,方尖碑顶端的四面体反射着光线,发出金色的光芒,这一刻我又一次感到了历史的力量。
视线越过方尖碑,就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大道向高处延伸,尽头就是声名显赫的凯旋门,这条大道就是香榭丽舍。据有经验的人士讲,游览香榭丽舍大道一定要从协和广场向凯旋门的方向步行,因为凯旋门的地势微高,这样它可以一直在你的视线里,让你有种期待的心情,而步行则可以让你不错过这条路上的每一个惊喜。路边有一排排高大的梧桐,现在还不是落叶的季节,可以想象当深秋的冷风吹过,卷起满街金黄的梧桐叶是什么一个意境。我可没有悲秋的情绪,因为路边的店铺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还要当心在摩肩接踵的游人中间不要走散。在这条街上,集中着世界上最新的时尚,最高级的品牌。除了大名鼎鼎的丽都夜总会,还有大大小小的服装店、珠宝店、汽车展厅等等,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咖啡馆。我们走进那家著名的化妆品店,面积相当于半个足球场,无数的香水、彩妆、浴盐、发饰,女人喜欢的东西应有尽有,我在里面盘桓了半天,以至于等我们出来的时候,浑身上下都是香喷喷的。
巴黎无处不散发着艺术气息,连道路设计也不例外。以凯旋门为中心,十二条大道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其中香榭丽舍是最宽的一条。每一个路口都有一座漂亮的小楼,据说是为拿破仑建立功勋的十二位将军的故居。汽车在围绕着凯旋门的环形转盘高速行驶,车流丝毫没有因为是市中心而有所停滞。从高处看下去,这一组建筑就像个永不停息的水车,优雅地展开它的手臂,将车流引到城市的各个方向。在此之前,我曾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见过一座“小凯旋门”,模仿巴黎的这一座,也立在街心,有五条大道向四周放射出去。当我们来到巴黎凯旋门脚下,才知道模仿永远只能是模仿,只要真的还存在,就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超越。与方尖碑一样,凯旋门的几何形状也很简单,整体上是方的,带一个优美的拱门,比例非常合适,让人看了十分舒服。门上雕着精美的浮雕,门洞壁上刻着一行行年代和人名,我想应该是在历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吧。拿破仑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已经消失,留给我们的是这个不朽的建筑和一声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