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媚态的典型特征在沈阳“慕马”一案中表露无遗。有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受贿并向高层写了多篇“内参”为慕绥新、马向东这两个巨贪评功摆好。参与其中的,还有杨澜,把慕绥新塑造为“亲民的典型,清官的样板”。
而在面对民工、农民和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和油水无多的中小企业的时候,媒体往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连系出同类的记者都敢痛打一顿。象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这样的人,可以被某媒体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作为天下之公器、天下之利器,无疑传媒在建设政治文明、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公众知情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傲慢而又媚态十足的媒体,如何能成为天下之公器?
对强者:媚态十足
对于“大腕”或“大款”,传媒充分表现出其媚态。在这方面,著名女主持杨澜堪称榜样。
杨澜的名人采访录《我问故我在》 (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中,采访陈逸飞时,开场白就来了三个排比:“作为画家的陈逸飞……作为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陈逸飞……作为服装设计师的陈逸飞……”每个领域都是大师。 在“杨澜视线”中,陈逸飞真的起“飞”了,不仅是“闻名海内外”,全球的全才; “也是美食家”,上海的大餐小馆,“他都是老主顾”,大厨们听到陈大师来了,都出来听他品评,“他们在乎他的点滴评价”。甚至连陈逸飞的穿戴也被夸赞,“服装的质地是高档的,不动声色地表明了主人的审美和身价”。
看了杨澜的采访前言才明白,原来陈逸飞是吴征(杨澜丈夫,因国外假学历被人揭穿的而广为人知)的“哥们儿”,吴征在上海开的西餐馆剪彩时,陈逸飞不仅去捧场,而且还帮助设计门口的挂灯用什么颜色。看了杨澜这种洋溢着深情厚谊的“采访”,真让人对“无实物交换”的变相“有偿新闻”增加新的理解。
搜刮民财、巨额受贿达661万人民币的前沈阳市长慕绥新,在 “杨澜视线”中则颇具讽刺意味地成了“亲民的典型,清官的样板”。杨澜还赞美道:“从他身上,我找到了中国一大批新型官员的特征:精力充沛,学识广泛,具有国际视野,兼备文化艺术修养,敢于讲话。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心。”
沈阳“慕马”大案还揭发出另外的媚态传媒人士。据报道,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张锦胜、《人民日报》驻沈阳记者冯奎,因他俩都曾接受“慕马案”(慕绥新和副市长马向东巨额受贿案)中主角的贿赂、然后向北京高层写了多篇“内参”,为慕、马两位贪官评功摆好。据消息透露,冯奎接受了二万九千多元现金和礼品,而张锦胜所收取的黑钱达两万美元之多。 臭名昭著的“媚态新闻”,弥漫于大大小小的媒体版面,其危害性自不待言。有人为此戏言,中国的媒体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事实的真相。
对弱者:盛气凌人
而传媒的另一面,对待欲倾诉委屈、表达意见的弱势群体,以及油水无多的中小企业,又体现出“盛气凌人”的霸气。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6月19日参加了央视《对话》栏目组的一个节目录制。在录制现场,顾海兵在主持人授意下多提了几个问题。“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后来播出的节目中,从头至尾没有我的一句话,没有我的一个正面镜头,甚至在央视网站《对话》栏目对该期节目的嘉宾名单介绍中,把我这个嘉宾也完全删掉!我,一个受邀参与节目策划与录制的学者,就这样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可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顾海兵《致中央电视台的一封公开信》)
事后,当顾海兵教授就此事询问节目编导时,编导竟指责他说,说由于他的提问“跑题”,浪费了他们的录制工作时间!
7月10日晚,央视《同一首歌》录制现场。京华时报女摄影记者赵轶昕在演唱会后台,退出慢了一拍,被身着白色T恤的歌会工作人员推倒在地,还挨了脚踹,闪光灯被砸坏,另一身着黄色T恤的央视工作人员野蛮抢去相机。
值得一提的还有去年发生的赵安事件。央视的文艺部主任赵安,一个以权谋利的大蛀虫,被揭发出惊天丑闻。然而,国内的诸多媒体对此皆噤若寒蝉, 在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里键入赵安两个字,发现所有与之有关的资料,连他的简历都看不到。
传媒之病,还有很多
假新闻:泛滥成灾
近些年,见诸报端的恶劣假新闻,有20年的弥天大谎“海灯神话”、有震惊全国的沈太福“长城机电发明案”,影响及其恶劣。
“有偿新闻”:地球人都知道
从“金元记者”、“红包记者”、“乞丐记者”、“回扣记者”等和“饭票新闻”、“支票新闻”、“信用卡新闻”、“猪肉新闻”等形象的称呼上,我们可以看见,有偿新闻这种丑陋的现象的泛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多大的反感。
而疯狂的炒作,暴力的加上腥膻的,明星小道消息等等,占据着大大小小媒体的重要版面,一次次,侮辱着公众的审美和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