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为例,看一看最近20年我们破坏了什么,又建设了什么,是有助于自己得出判断的。在最近20年中,我们破坏的是国家和财政对企业的支持体系,但是并没有建立新的可以起替代作用的体系;我们破坏了广大民众对企业和国家的认同,但是并没有给少数的先富人群建立稳定的预期;我们的主流舆论破坏了艰苦朴素的建国传统,调动并大大膨胀了消费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胃口,但是我们发现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
一、建设财政变成吃饭财政
从邓小平当家的第一年(1979年)起,中国就开始出现巨额财政赤字(170亿元),中国的赤字与西方国家不同,决不是仅仅意味着一个财政问题。因为在毛泽东时代的企业,一直依赖财政拨款进行投资、设备更新改造并提供流动资金,财政的紧张最先受损害的是企业所必须的资金支持。在毛泽东时代,财政支出之中,50%以上是基本建设投资和企业更新改造支出。但是遇到财政赤字之后,第一个所抛弃的“负担“当然不会是政府的各种开支,而是对企业的支持。到1983年进行中央银行制度改革,并实现“拨改贷“,北京有经济学界人士把这个过程通俗地形容为“吃完财政吃银行“,因为由于财政开支的费用方面开始急剧膨胀,已经没有财力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了,企业在已经无法从财政获得必须支持的情况下,只有转而去找银行想办法。
由于财政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担负整合资源,支持企业的能力,因此改革特别注重发挥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由于财政由“建设财政“转化为“吃饭财政“,在“六五“期间没有一个能源和原材料项目投产,“七五“开始出现全面的比例失调和紧张。以电力供应为例,七五开始在许多地方,企业已经强制进行每星期“开三停四“或者“开四停三“。为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只要是办电厂,国家将保证按照商定价格给予收购。由于当时洋人还不太愿意大规模到中国投资,因此国内党政军公检法一起出动,响应国家号召来投资建设电厂,当然各级电力管理部门及其职工,更是近水楼台踊跃争先。由于刚刚从毛泽东时代过来,他们也都是穷光蛋,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银行,于是在各级政府的积极行动下,发电行业由长期的瓶颈状态迅速转入极度过剩状态,今天中国火力发电行业的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不足4200小时(一年为8760小时),具有70%以上的提高潜力,换言之,仅仅10多年时间,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吸引的过剩投资,接近人民币8000亿元。与此同时,一个规模巨大牵涉到各级政府和电力管理机构的庞大利益集团形成,并盘踞在国民经济之上,虽然1990年代发生通货紧缩,? 捎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