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美国《新闻周刊》登载了一幅漫画,格林斯潘手拿救生圈,站在标有“泰坦尼克经济”的一艘正在下沉的巨轮上,愁眉苦脸地说:“好消息是,我们下沉的速度在放慢。”8月21日,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调降为3.5%和3%,希望通过年内第七次降息来刺激经济的发展,避免衰退。但是,环顾全球,从墨西哥到巴西,从台湾到日本,经济衰退似乎已经不可抑止,上半年全球工业生产下降了6%。恐怕以后几个月的情况会更糟:预测显示,世界经济将会出现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首次大衰退。21世纪的第一次经济萧条真的要到来了吗?
给美国经济拴上降落伞
稍微能让人神经松弛一些的消息是:美国会议委员会19日的报告称,美国的先行经济指数(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已连续第四个月回升,房市投资热度不减。这似乎表明美国经济今后几个月将会逐渐走出谷底,但还没有任何信号出现能让人指望美国经济能像年初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马上作“V”字型触底反弹。6月份高新技术产品的新订单额锐减了32%,这是公司利润下降和生产过剩的信号。每月公布的美国经济“米皮书”也显示,制造业的滑坡如今已经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
从1999年6月到去年5月,美联储为了防止“负的财富效应”的出现,连续7次提息,给格林斯潘自认为“前途不可限量”的信息经济“泼凉水”,联邦利率上升了1.75个百分点,达到6%。这一政策的后果是在挤压了信息技术泡沫的同时把美国经济这艘“泰坦尼克号”巨轮拖上了下滑的轨道。裁员风潮滚滚而来,收益预警接连不断,道-琼斯指数连续下跌近400点,纳斯达克指数屡次跌破2000点大关,今年头两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3%和0.7%,而后一个数字经过修正很可能变为零或负数,成为8年来的最低水平,去年的GDP增长率是4.1%。美国经济的疲软状态正像一只冬眠的老熊,怎么拍也拍不醒。而今年以来的连续7次降息作用也不明显。经济学家们无不惊呼:快给下降的美国拴上一只降落伞吧。
不少评论人士认为美国经济仍然可以避免衰退,因为至少消费支出并没有减少。但是不要忘掉,1982年美国经济面临战后最严重的衰退时,当时的消费还在持续地增长,问题出在投资和出口。
还有“诺亚方舟”吗?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联系极为密切的整体,各国经济越发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大家都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寰球同此凉热”。美国推倒了第一张骨牌,接下来的形势不言自明。今年年初,欧洲中央银行还在自诩欧洲独立于美国的经济衰退之外。现在,德国已经出现了对内需不旺、出口下降的指责,第二季度的GDP增长也趋于停滞,政府和国民头上都笼罩着一层经济衰退的阴影。意大利的情况也越发糟糕。只有法国和西班牙还勉强过得去,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率接近于零。先前的乐观预测无不重新调整,出现带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的希望变得愈加渺茫。
日本的小泉政府自上台之后总是逆时势而动,声称要以不惜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推动经济改革。最近鼓励消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电的销量,但第二季度经济的增长还是同比下降了6%。上周公布的经修改的消费物价指数进一步证实了经济的低迷,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高科技产品的价格大幅跳水,实际负债的增加扼制了居民的消费支出。估计下半年经济仍将继续萎缩,日本银行已经宣布在提高央行的储备金、减少风险的同时购买更多的政府债券以扩大货币供给、刺激经济。
美、欧、日这三大世界经济旗舰的减速或抛锚像旋风一样席卷了世界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东亚的情况可以用“骇人听闻”这个词来形容:上半年新加坡的经济萎缩达到了11%,台湾则超过了6%,韩国经济也急速放缓,马来西亚和泰国严重地接近衰退。J.P.摩根认为,除中国之外的东亚新兴经济在第二季度陷入了萎缩,而且预计下个季度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东亚的问题出在对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过度依赖。当初美国信息产业的投资热潮使东亚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快速复苏,后来随着美国挤压信息技术产业泡沫,东亚经济也被拖下了水。今年1-7月以来,台湾出口减少了28%,亚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产过剩和投资锐减的风险。先前翻云覆雨的“小龙”、“小虎”们今天变成了“卧虎”和“藏龙”,它们多少对这种局面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结构改革(如清理银行呆账和清偿公司债务)的不彻底导致了内需不旺,使得经济更加依赖于出口的增长。韩国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30%飚升至去年的45%,泰国也从39%一跃为66%。亚洲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脆弱并易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拉美的情况更不容乐观,阿根廷再次为国民挤提、债务负担而哭泣,墨西哥已经开始衰退,巴西也以第二季度4%的经济下降紧步其后尘。美元的坚挺和比索对美元的紧盯使阿根廷经济竞争力逐年下降,并导致外债利率上扬从而使其不堪重负;巴西则是被其邻居的金融问题所传染;墨西哥的难题是对美出口在GDP中占的比例太大(25%)。
少数真正独立于世界经济衰退之外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25日还是把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调整为7.5%(原来的预测是8%),印度为5%。由于两国的经济规模有限,在世界经济2/3强的部分都衰退的情况下,它们的增长不过是阴霾中的一道亮闪,还不足以起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作用。
本次经济衰退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比1975、1982和1991年的影响面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要大得多。前几次衰退时全球经济增长还保持在1.2%和1.9%之间,有很多地区没有受到其影响。1975年的石油危机将富国推向衰退,但拉美和亚洲保持了相对强劲的增长。1990-91年美国发生衰退,但日本、德国和大多数新兴经济国家也并未受其影响。去年世界经济的增长达到4.8%,为1984年以来的最高点。当时多数经济学家都对今年抱有乐观的估计,甚至预测美国经济将硬着陆的人也没有想到世界经济这条巨船也会被它拖下水。可到了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不得不做出大幅修改。砍倒世界经济的“四板斧”
最狠的一斧是信息技术经济从勃兴到萎缩。去年美国的IT业热潮导致投资过热,一时间dot-com公司铺天盖地地催生出来,吸入了大量投资。美联储出于稳健经济的考虑升息挤水,纳斯达克应声而跌,今年3月就缩水60%。“新经济”扭曲了全球技术部门和整个美国经济的平衡,对未来收益过度乐观的预测导致了过度投资,由此便形成了“乐观预测--过度投资--形成泡沫--挤压泡沫--经济衰退”的循环。网络经济的大喜大悲也验证了坊间流传的一句名言:“发烧就意味着牺牲。”
第二斧是全球股市的暴跌。股市缩水削弱了家庭财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2000年初到现在,股价平均下跌28%,意味着全球财富减少了10万亿美元。欧洲和亚洲的股市似乎还不如美国,持币观望者增多,严重地影响了商业信心和投资计划。IMF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欧洲非技术股的价格对消费者支出和投资的影响甚小,而每一美元技术股的价格变化却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甚巨。这或许可以解释美国技术股泡沫的破灭为何会引发其他地区的经济地震。
第三斧是能源价格的上涨。它造成了能源消费国的实际收入减少,公司利润下降。虽然如今发达国家GDP中每美元的石油消费量比上世纪70年代下降了一半,但高涨的石油价格还是具有较大的杀伤力。
最后一斧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传递性加强。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加速了经济振兴和经济衰退的传递速度,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过去几年,世界经济一直以美国经济的增长马首是瞻。摩根·斯坦利银行的史蒂芬(Stephen Roach)认为,在过去的5年中,美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和服务,在世界GDP增长中的贡献超过2/5。因此,美国经济强劲时世界经济繁荣,美国经济衰退时全球经济动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回归还是堕落
对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势的预测不乏三种:“V”型反弹、“L”型停滞和“U”型复苏。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已经基本排除了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支持“U”型复苏观点的人持有如下理由: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即将发挥作用,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将刺激经济、扩大投资,带动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复苏;另外,石油产量的提高和油价的回落也抑制了通货膨胀,增加了居民真实收入和公司利润。乐观的预测是美国经济将从明年开始缓慢反弹。
认为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内呈“L”型停滞不前的悲观论者也有他们的理由:失业率的上升将进一步削弱购买力;美元如果放弃坚挺目标将导致人们的信心下降;货币政策通常具有6-9个月的迟滞效应,而且其是否能发挥作用不得而知。
总的说来,这次的经济衰退在本质上与以往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同的。通常的经济危机是由于为对付需求过剩而采取高利率造成的通货膨胀引起的,而这次的衰退则是由“投资过度--矫枉过正”的经济循环造成的。以投资为主导因素的循环链条上,货币政策的利率调节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当然,衰退和不景气并不意味着大熊市和大萧条必然到来,但世界经济持续衰退的风险确实很大。最好的结果就是美国经济今年能走出衰退的阴影,再加上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才有可能出现转机,但短期之内想恢复昔日的风光恐怕不是一件易事。至关重要的还是美国经济能否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