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矽谷(圖片來源:Patrick Nouhailler/ CC BY-SA 2.0)
【看中國2025年11月24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據《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2018年,喬安娜.高(Joanna Gao)與丈夫攜兩個初中兒子從上海移民到帕洛阿爾托,希望增加孩子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高表示:「純粹從數學角度來看,美國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遠比中國學生多。我的目標是讓孩子進入名牌大學。」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越來越多家庭選擇移民美國以追求更優質教育。上海最大的美國私立高中教育諮詢公司尚南希之友(Shang NancyFriends)管理合夥人蘇妮妮(Nini Suet)指出:「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是每個家庭都夢寐以求的。大學品牌效應對東亞家庭有巨大吸引力。」
中國學生普遍面臨高考壓力——每年約有1000萬學生參加,僅5%能進入中國頂尖100所大學,這一錄取率與美國常春籐相當。而帕洛阿爾托聯合學區(Palo Alt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則成為移民家庭的首選之一,其普通話母語學生比例從2015年的10%增長至2024年的14%,遠高於全縣平均6%。
矽谷的學區吸引了大量中國移民家庭,他們希望通過美國公立學校體系替代中國高壓的升學環境,尋求孩子「攀登常春籐」的機會。
移民路徑與陪學媽媽現象
高女士一家通過EB-5投資移民項目獲得綠卡。該項目要求外國人投資50萬至180萬美元,並創造至少10個美國就業崗位。巴魯克學院助理教授陳宇晨(Yu-Chen Chen)指出,許多EB-5投資者是陪同子女赴美留學的母親,被稱為「陪學媽媽」。她說:「為人母的情感和對子女的關愛在她們做出投資決策時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位移民家庭代表周多麗(音譯,Dori Zhou)與女兒徐美玲(Melody Zhou)搬到帕洛阿爾托,她強調西式教育更鼓勵提問、挑戰和自由表達,而不是依賴人脈和死記硬背。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稱,類似移民家庭往往為了教育放棄原有高薪工作或穩定生活,父母尤其是母親常常承擔語言、文化適應和孩子輔導的多重壓力。
適應美國教育與文化衝擊
初到美國,孩子們需要適應不同的學習模式和社會文化。高女士的大兒子曾因不瞭解SAT與高考的差異而重考考試,但很快明白,美國大學錄取更看重綜合素質。女兒徐美玲也感受到來自社交媒體和課外活動的「頂尖大學焦慮」。
溫迪.史(Wendy Shi)回憶,當年兒子在小學受傷,她因英語有限而自掏腰包支付縫針費用,這體現了移民父母在語言和制度上的挑戰。帕洛阿爾托教育委員羅文娜.邱(Rowena Qiu)指出,普通話家庭在參與學區決策時常受限於語言障礙和社會規範。
高女士坦言,搬到帕洛阿爾托是一次「重生」,她從上海的高薪職位和社會資源中脫離,成為全職媽媽,並親自承擔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事務。然而,她看到孩子們在興趣和能力上逐步成長,感到欣慰。
她的大兒子目前在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攻讀計算機科學,小兒子在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學習計算機工程,兩人還組建了爵士樂隊,培養了音樂興趣。高女士總結道:「雖然我犧牲了很多,但看到孩子們成長,我不後悔。」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