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都上漲了,為什麼,都關門了呢?金店為什麼關門了?你看這一條街,7家金店關門了。」
「最近啊跑路的料商呢越來越多,水被山東長沙都有人中招,全國每天都有料商悄悄消失,只是沒被曝光而已。」
最近中國黃金市場出現了極其詭異的現象,儘管國際金價一路飆升,中國的黃金零售行業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兄弟們金價瘋漲,周大福卻在瘋狂關店,這是怎麼回事啊?2025年金價跟坐了火箭一樣啊,截止到10月蹭蹭蹭漲了50%,創下1979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可是周大福倒好,一年靜觀905家門店算下來,每天要關2.5家門店,這金價漲的都這樣啊,這門店咋還垮成這樣呢?」
新聞報導顯示,周大福在2021年至2024年間門店數量一路擴張,從4,452家增至7,407家,但2025年卻出現大逆轉,銳減至6,501家。截至9月底,公司在內地的零售點僅為6,041家,較3月底再減少603家,這就意味著其多年來的擴張策略已經開始收縮了。
其他珠寶品牌同樣也是難逃困局。周大生截至9月底共有4,675家終端門店,較去年同期減少560家,其中加盟店減少380家,屬於關店主力。周生生上半年在內地淨減74家門店,主品牌「周生生」減少62家;週六福半年間關閉280家加盟店;六福集團全球店舖總數為3,113家,季內淨減了49家,其中內地市場減少51家。
從理論上講,金價上漲金店應該越賣越好,可現實卻是恰恰相反。如今行業掀起「關店潮」,一個接一個的品牌在縮減網點。說明了什麼?說明「黃金漲價等於金店賺錢」的邏輯早就已經失靈了。為什麼?因為黃金的核心賣點變了,買金的人心態也變了。
另外,結婚的剛需群體,如今也在被迫「精打細算」。金價節節攀升,讓很多新人不得不放棄厚重的傳統款式,改買更輕、更小的戒指,甚至乾脆換成性價比更高的品牌或公益系列,只為在儀式感和預算之間找到平衡。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黃金消費量整體下滑,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金價漲得太快,遠遠超過了居民收入的增速。簡單點說,就是真「買不起了」。原本該結婚的推遲購買,該換新的繼續觀望,市場自然也就冷了下來。
另外,像這波關店潮呈現出明顯的區域與模式特徵。撤店主要集中於三、四線城市的加盟店,而非一線商圈。周大生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金店數量同比減少441家,成為退潮重災區。這也反映出消費疲軟、加盟壓力加劇與中低端市場需求萎縮的多重結構性問題。
而最慘的,其實是那些加盟商。金價暴漲,他們反而不敢囤貨,因為一旦高位接盤,價格回落就可能直接虧本。結果就是「貨不敢進,錢進不來」,現金流被掐斷,生意陷入停滯。
更糟的是,直播電商的崛起徹底打亂了黃金零售格局。線上渠道價格透明、款式更新快、購買方便,品牌直播間直接分流了線下客源。過去「到店試戴」的體驗優勢,如今也被線上試戴、AR展示等新技術削弱得差不多了。
說到底,黃金市場的兩類人,投資者和消費者,邏輯完全不同。投資者買金是為了保值、增值,金價漲反而讓他們更怕錯過,越漲越買;但消費者買金是為了情感與裝飾,金價一漲,購買成本隨之上升,需求自然下降。
所以,這一輪黃金暴漲,並沒有讓整個產業鏈普遍受益。上游礦企賺得盆滿缽滿,中游加工壓力山大,下游零售店苦不堪言。現實證明,哪怕是最金貴的東西,也要有「買得起」的市場基礎。價格漲太快,不僅不能帶動消費,反而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漲價—萎縮—關店」的惡性循環。
此外,新稅制也讓行業雪上加霜。自11月1日起,財政部與稅務總局將非投資類黃金企業的進項稅抵扣比例從13%降至6%,使零售商的成本每克增加約60元。消息一出,金價隨即上漲,周大福門店報價從11月1日的1,198元/克飆至11月4日的1,265元/克,深圳水貝市場亦由931元/克漲至991元/克。
「喜歡玩黃金的朋友天又塌了,早就跟大家說了。黃金會漲到無法想像,但是想不到的是,11月1號開始,所有的黃金首飾,包括投資金條全面加稅,8%到15%不等。所以有黃金的朋友你就珍惜吧。」
網友表示,11月1日起實施的新規,再次改變了黃金市場的運作生態。根據新政策,所有實物黃金的交割都必須繳納相應的增值稅。這意味著,過去依靠價差賺取利潤的短期投機者,將幾乎失去操作空間。原本只需「進出幾塊錢」的套利,如今要承擔額外的稅負,投機熱情勢必大幅降溫。
這項規定的直接後果是黃金在民間的流通性迅速下降。過去,黃金買賣如同一汪活水,在市場中自由流動;而現在,這股「活水」正被稅負與監管逐漸凍結。未來,老百姓手中能自由交易的黃金將越來越少,整個行業的資金週轉也將愈發艱難。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新稅收政策將進一步抑制零售端需求,甚至連此前火熱的投資金條市場也可能受拖累。隨著銷售價格與回購價格差距拉大,黃金的保值功能被削弱,「關店潮」恐將持續蔓延。
另外,現在的形勢對線上渠道而言,情況也不容樂觀。當金價突破1,000元/克後,電商平臺若想維持價格競爭力,只能壓縮毛利;加上稅務成本上升,未來中小電商將更難生存,市場集中度預計進一步提高,最終只剩資金雄厚的大型平臺得以存活。
在利潤被擠壓、需求下滑、成本上升的多重夾擊下,關店已成為加盟商的唯一出路。可以預見,品牌金店的收縮仍將持續,行業洗牌與整合的速度也將加快。這場看似「金光閃閃」的產業繁榮,正在金價高企與消費冷卻的矛盾中逐漸黯淡。
更令人不安的是,近期黃金行業還頻頻傳出龍頭企業「爆雷」與「跑路」的消息。許多上游料商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甚至牽連大量零售終端。
有業內人士無奈地說:「我們身邊,有的料商跑了30多個客戶的貨,有的跑了80多個,還有的跑路上百個。黃金回收現在天都塌了,就在23日那天,我們黃金會收到一個上游,他跑路了,什麼是跑路呢?就是說我們把這個收過來的黃金寄給他,然後他卷款跑路了。以前聽說過水貝那邊有上游跑路的,現在這件事情就真真實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我有好幾個同行都被上游跑路。而且,他們很多人投的錢,都是借來的,有的向親戚朋友借,有的找父母借,甚至動用了爺爺奶奶的退休金。一旦上游跑路,這就意味著三代人的積蓄全打了水漂。」
另一位黃金回收商更是直言:「現在金價九百多一克,以前這個價還能收兩克,如今只能收一克。前天晚上金價一夜跌了60元,我手裡收的400多克黃金,全被掛在樹上。掙10元、8元、5元6元的微利,你們說我們賺得多,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都在擔心上游跑路、金價暴跌?這行現在已經是高危行業了。」
這些所謂「料商」,其實玩的不是簡單的「攜金跑路」,而是一場高風險的金融賭局。很多人以為他們是趁著金價飛漲卷金子跑路,其實人家早就布了一盤做空黃金的局。打個比方,當金價在每克780元時,料商對下游商家說:「兄弟,我先借你100斤黃金。」商家拿到金子後立即賣出,等金價跌到760元再買回來還給料商,中間20元的差價,100斤黃金就能淨賺上百萬。問題是,他們賭的是「金價會跌」。結果卻事與願違,自2024年以來,國際金價從每盎司2000美元一路飆到2700多美元,國內金價更是突破800元,最高漲到830多元。原本想賺20元的料商,反倒要倒貼50元,100斤黃金的虧損高達250萬。這些人往往是靠貸款操作,一旦連本都拿不回,就只能跑路。其實根本不是「金價暴漲攜金逃」,而是金融賭局輸了就跑路。
博主指出,既然現在金價漲成這樣,買的黃金為什麼還不賺錢?因為你買的根本不是投資品,而是消費品。比如一位女士進金店,看中一個標價5000元的金戒指,以為這5000元全是黃金的價值。
其實并不是這樣,這5000元裡,黃金原料可能只值3000,剩下的2000包括設計費、加工費、品牌溢價和店面成本。也就是說,買的那一刻就已經虧了2000元。買的時候笑臉相迎,想賣回去就難了。很多品牌店不回收,即使回收,價格比市場價低二三成,還要扣掉檢測費、損耗費和手續費。
還有網友舉例說,她的金戒指手十年前買的,現在金價漲了,上賺了。可大家算過通脹嗎?十年前的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1400元、1500元,現在的漲幅不過剛好跑平通脹。加上購買時的增值稅、賣出時的手續費、佩戴損耗,真正能落到手的利潤可能微乎其微。
那現在買銀行的金條能不能好一點?確實稍微穩妥,但依然有不小的成本。比如2025年四大行的金條加工費在每克12到18元,紀念金更高達80元一克。按800元金價買100克金條,實際成本81500元。回購時價差約4元1克,還得帶齊原包裝、發票和鑑定證書,連一點劃痕都不能有,否則要折價15%-30%,跨行也可能拒收。這一來一回,損失依舊可能高達兩三成。
網友表示,也別想著去什麼二手平臺賣金,那真是「賺差價夢,交智商稅」。手續費二三十、甚至四五十塊一克,一下就把你那點利潤全吃光了,妥妥的冤種行為。
=====================
●《看中國》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乾淨世界《看中國TV》訂閱頻道
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OxWkCG46DBd41d1gt0c
和我們一起守護香港、守護台台灣、守護14億中國人,獲得真實資訊的權利!
榮譽會員招募中:https://www.secretchina.com/kzgd/subscribe.html
《看中國》作為一家不受中共審查的海外獨立中文媒體,已經在全球各地義工的支持下走過了風風雨雨近二十年。2019年,由於《看中國》堅持一線獨立報道反送中運動,我們在Facebook上可賺取廣告費用的新聞帳戶被強行關閉甚至註銷;由於我們堅持報道台台灣民主選舉及中共病毒疫情真相,我們在Youtube上的頻道被黃標,收入甚微。但為報導真實資訊,《看中國》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