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民主連合會會長、賴中強律師(居中)。(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5年11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翁友德綜合報導)台灣的民主自由此刻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危機之中。經濟民主連合會會長、賴中強律師日前接受深度專訪時,對中國共產黨(中共)對台的「紅色滲透」發出最嚴厲的警示。他指出,中共的統戰手法已從過去的間接尋找「代理人」,戲劇性地升級為直接布建和操控的「直營店」模式。其最終政治目的,無非是透過內部分化與外部威脅,企圖迫使台灣接受「一中和平協議」,將台灣民主鎖進「一國一制」的政治牢籠。賴律師沉重呼籲,面對從高層政治到基層社會,從虛擬網路到實體宮廟的全面滲透,台灣的官僚體系與普通民眾的國安警覺性嚴重不足。當務之急,必須透過行政法規的果斷修正、司法體系的重懲,以及民間民主力量有組織、高效率的「硬碰硬」反擊,才能有效築起民主防線,避免讓香港今日的悲劇成為台灣明日的寫照。
紅色滲透戰略的質變與升級——從幕後操縱到直接控制
賴中強律師在訪談中首先揭示了中共對台滲透戰略發生的「質變」。這種變化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統戰」,而是以更具侵略性和控制欲的姿態,尋求對台灣內部權力結構的「內化」。
政治扶植的「直營店」模式:以在野黨核心選舉為鑒
賴律師引述最近的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事件,作為中共滲透升級的最佳例證。他指出,當黨內人士(如趙少康)公開指控有境外勢力利用影音聲量等輿論工具介入選舉,為特定候選人造勢時,這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兩岸交流」範疇,進入了直接「政治干預」的層次。
過去,中共的模式是在台灣尋找能夠「間接」配合其統戰意圖的「在地協力者」或「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可能基於意識形態、經濟利益或個人政治前途,在內部推動親中政策。然而,「直營店」模式則意味著:
目標更為核心:
中共不再滿足於影響個別民意代表或縣市首長,而是直接瞄準在野黨的最高領導權。
控制更為直接:
這種模式追求扶植能夠被北京直接控制、忠實執行其政策指令的人選。
成本與效率的優化:
藉由低成本的網路輿論、影音宣傳,就能在遠端影響台灣內部的政黨輪替,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顯示中共對台灣內部的控制信心與野心正在同步膨脹。
賴律師強調,雖然在野黨內可能存在反共或本土勢力,但這種「直營店」的滲透策略,正是試圖將整個政黨的路線導向北京所期望的方向。
圖謀「一中和平協議」:香港九七模式的警示
這種政治介入的最終目的,在賴律師看來,非常簡單且清晰:以更低的成本,不戰而屈人之兵。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台,但更希望透過政治上的「和平統一」來達到目的。
簽訂協議的陷阱:
扶植「直營店」的目標,是為了能夠在台灣實現簽署「一中和平協議」的可能性。一旦協議簽署,台灣將會被鎖進一個「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即「九七模式」。
民主自由的消亡:
賴律師指出,香港的案例是最好的教訓。《中英聯合聲明》承諾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最終在不到五十年內,民主根基就被徹底收割,自由迅速輪喪。中共的核心意圖,就是希望將台灣變成「現在的香港」。如果台灣人還珍視自己的自由與民主,就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任何親中政黨推動的「和平協商」,最終導向的都是主權的喪失和專制的籠罩。台灣不應重蹈覆轍,將自身排除在國際法的保障之外,被視為中國的內部事務。
紅色滲透的廣度與深度——虛實交織的綿密網路
中共的滲透已非點狀或線狀,而是如綿密的蜘蛛網般,覆蓋台灣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達到「虛實交叉」的境界。
通訊網路的「入戶入腦」認知作戰
賴律師指出,在數位戰場上,中共的滲透是「入島、入戶、入腦」的。特別是在台灣使用率極高的通訊軟體LINE上,滲透程度已經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群組的淪陷:
幾乎每一個LINE群組,無論是同鄉會、校友會、工會、或是長輩群組,都至少有一名(甚至更多)被滲透或被指派的分子。這些人是「知名的」實體成員,而非不明帳號,讓滲透更具隱蔽性。
針對性的鎖定:
滲透目標特別鎖定涉及國家安全、具備決策影響力的「國安關鍵節點」:
軍事與執法系統:
軍校(陸軍官校、空軍官校)、警校、情治單位(調查局)的同班同梯群組,讓機敏資訊面臨極大風險。
政治與經濟菁英:
知名大學法律系、電機系等被視為未來政治、商業或科技界人才的群組。
輿論的引導:
這些潛伏者利用台灣人善良、容易信任朋友的弱點,先以日常的「長輩圖」和問候建立關係,再漸進式地傳播特定的政治影音和新聞訊息,達到操縱輿論、帶風向、攻擊政府防疫措施或特定政策的目的。台灣民眾必須學習辨識媒體的政治立場,讓資訊來源更多元,避免被短影音壟斷。
實體基層的「宗教戰」與「經濟收買」
在實體社會層面,賴律師特別點出公廟與地方選舉的滲透,是中共運用在地組織與人性弱點的典型案例:
公廟的場域利用:公廟是台灣地方社會「人與人實體連結」的核心場域。中共透過兩岸宗教交流,利用媽祖、關公等共同信仰,甚至荒謬地將極具在地性的「福德正神」(土地公)也納入交流,實質上是利用廟會活動中對「經費」的需求,去操縱地方宮廟組織及其周邊的「陣頭」與產業鏈。這一切都是以統戰為目的,與真正的宗教信仰無關,而中共本身是壓迫宗教自由的無神論者。
地方政治的收買:賴律師分析,許多民眾並非普遍「親共」,但他們選擇投票給親共的地方政治人物(如傅崐萁、馬文君等),往往是因為受到了「在地協力者」透過地方預算、工程項目等名義提供的「小恩小惠」收買。這種短期的收買,讓選民在關鍵時刻選出「不適格」的人。賴律師以花蓮地震後地方政治人物的失格表現為例,警示民眾:因小利而投出的選票,最終會讓全體選民付出重大的生命財產安全代價,這是極為不划算的選擇。
國安防堵體系的三重挑戰——執法、立法與意識
面對如此全面的滲透,賴律師嚴肅檢視台灣國安防堵體系的三大關鍵挑戰,並提出務實的應對建議。
司法輕判共諜案的國安漏洞
儘管近年來起訴的共諜案件數量有所增加,但賴律師認為這可能仍是冰山一角。更嚴重的是,在許多共諜案的審理中,台灣法院普遍存在「輕判」的現象。
判決失衡:
許多涉及國家安全的共諜案,其刑度甚至比一般竊盜罪還輕,形成「輕重失衡」的荒謬局面。這不僅無法有效嚇阻潛在的叛國行為,也嚴重削弱了執法和情報單位辛勤調查的成果。
司法覺醒的必要:
賴律師呼籲,司法系統必須意識到,共諜行為是對國家忠誠義務和國家安全的根本性背叛,絕不能以輕縱態度處理。必須嚴格依法追究,判決刑度應與其對國家造成的實質危險相匹配。
官僚體系的國安意識與行政法規的滯後
賴律師坦言,台灣的官僚體系普遍「欠缺國家安全意識」,導致許多行政上的防堵措施執行不力或修正緩慢。
執法面的落實:
應支持政府持續落實對軍公教人員忠誠度的查核,嚴格執行不得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或護照的規定。這是因為中共主動主張消滅中華民國,這種雙重國籍身份在敵對狀態下,必然導致「雙重忠誠不兩立」的矛盾。
法規命令的緊急修訂:
由於當前國會情勢難以推動重大法律修正,行政機關更應果斷利用其權限,緊急修訂行政層級的「法規命令」。例如:修訂《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收緊對「中資」的定義和審查門檻,防堵技術與經濟層面的滲透。修訂軍人宣誓等相關法規命令,強化對軍隊體系的忠誠要求。
賴律師指出,這些行政機關可以掌握的工具,目前「離做好還有很遠的距離」,顯示行政效率與國家安全的急迫性未能匹配。
鞏固民主防線:民間力量的組織化反擊
在體制內防堵面臨挑戰之時,賴律師將最大的希望和力量寄託於台灣民間的「民主派」力量。他主張,台灣民主派必須「組織起來」,進行更具系統性、更有效率的「硬碰硬」反擊。
以宣傳戰對抗認知戰
面對中共利用AI網軍、短影音等方式不斷升級的資訊戰,賴律師認為傳統的「引經據點、嚴謹論述」的方式雖然必要,但已不足以對抗資訊碎片化的時代趨勢。
策略的調整:
必須擺脫台灣民主派「溫良恭儉讓」的溝通習慣,採取更直接、更具衝擊力的宣傳策略。
製作短影音與圖卡:
學習對手以低成本製作短影音、圖文卡片,用「快、狠、準」的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如30秒到1分鐘)將核心論點清晰傳達給民眾。這不是放棄理性,而是將「嚴謹的知識論述」作為資料庫,在前線則以「特戰部隊」的方式進行快速、有效的輿論反擊。
論述的在地化:
溝通內容必須與民眾的語言相近相通,將複雜的國安議題、政治人物的失職行為,轉化為民眾易懂、感同身受的在地化語言,才能有效打動人心。
基層組織網絡的韌性與價值
賴律師強調,台灣民主的希望在於「人民的自覺」。而這種自覺,需要透過基層的組織網絡來串聯和鞏固。
罷免運動的遺產:
雖然前一波罷免運動在投票結果上未能完全成功,但其在全台30多個選區建立起的「基層組織網絡」是最大的遺產。這個網絡透過人與人的互動、溝通、說服,凝聚了數量可觀的積極公民,展現了台灣民間自主力量的強大韌性。
未來的動員基礎:
這股力量將成為台灣在未來選舉、對抗資訊戰,以及將來必須「挺身而出」捍衛民主時,最為關鍵且重要的力量。這也是台灣民主能夠持續,避免被專制力量一舉擊潰的關鍵防線。
總結:珍視民主自由,避免重蹈香港覆轍
賴中強律師在專訪的最後,再次沉痛總結:「香港是一個令人難過的例子」。他提醒所有台灣人,香港曾經擁有不完整但仍是自由的社會,但最終因為中共的統治而被高壓收割。
他懇切呼籲全球支持台灣民主的朋友和台灣人民:必須珍視自己僅有的民主與自由。台灣正處於紅色滲透的全面性危急時刻,無論是高層政治的「直營店」滲透、基層社會的無孔不入,還是國安體系的應對不足,都要求台灣社會提升到最高的警覺級別。
「不要讓它從手中流走」,這是賴律師對台灣人民最深刻的告誡。面對危機,台灣必須在行政、司法、民間三個層面同時採取行動,果斷應對中共認知作戰的升級,鞏固民主派力量的組織,唯有全民自覺,才能有效築起防線,讓香港的悲劇永遠不會在台灣的土地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