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貿易戰(圖片來源: By Engdao/Adobe stock)
【看中國2025年11月6日訊】一、時代的弔詭:合作與對抗並存
在韓國釜山的"川習會"之後,全球輿論聚焦於一個關鍵詞——"休戰"。美方延後加徵100%關稅,中方承諾擴大農產品進口並延緩稀土禁令。
然而,這場貌似緩和的會晤,並不意味著中美關係回到了"蜜月期"。相反,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格局:
中美關係正進入一個"經濟互依、戰略脫鉤"的新常態。
這是地球歷史上一種前所未有的結構性矛盾:
雙方在經濟上離不開彼此,在戰略上卻又無可奈何地越來越疏遠、越來越防範對方。
這種狀態,既非冷戰,也非和解;既非敵對,也非共榮。
乃是一種"文明衝突"級別的"困局"——兩個體繫在全球化的廢墟上,相互依存,卻又彼此戒備。
二、經濟互依:被鎖定的命運
過去三十年,中國深度嵌入全球供應鏈,成為"世界工廠";而美國則通過科技、金融與市場,成為全球創新與消費的中樞。
這種分工與協作帶來了空前的繁榮:
中國獲得了工業化與外匯積累;
美國享受了低通脹與高利潤的全球化紅利。
即便在今日的高壓博弈中,這種互依仍然牢不可破:
1、製造鏈仍然深鎖
美國難以在短期內重建完整的供應體系。
無論是新能源、電動車,還是消費電子,中國都掌握了關鍵零部件的製造能力。
2、金融鏈仍然交織
中國持有約8000億美元美國國債,美方資本仍持續流入中國債券市場。
美元體系與人民幣的外匯循環,構成了一種"非對稱依賴"。
3、消費與市場互為支點
美國依賴中國的低成本供給,中國依賴美國的高端消費需求。
哪怕在相互制裁的氛圍中,雙方貿易額仍屢創新高。
換句話說,經濟上的"離婚"或者說"完全脫鉤"幾乎不可能。
中美如今是被結構牢牢鎖定的經濟共生體。
三、戰略脫鉤:彼此防備的制度本能
但在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領域,這種共生關係正在被撕裂,戰略脫鉤正在進行。
1、科技脫鉤:晶元與演算法之戰
美國禁止最先進的AI晶元與光刻機出口中國;
中國則加速"國產替代",形成半封閉的技術生態。
這場科技戰的本質,不是產品競爭,而是文明體系的競爭——
誰掌握了未來智能時代的"主權代碼"。
2、軍事脫鉤:印太防線與台海博弈
美國重組印太聯盟,拉攏日本、印度、澳大利亞;
中國強化軍事演訓,頻頻警告台海局勢。
雙方已從經濟競爭,進入"准軍事防備"階段。
3、制度脫鉤:價值與治理之爭
美國強調"規則秩序""民主供應鏈";
中國則以"主權安全""發展優先"為名推進國家資本主義。
這不僅是貿易爭端,更是文明理念的對撞。
於是,我們看見一種奇特的現實:
商品繼續流動,信任卻在蒸發。
資本繼續往來,制度卻在分裂。
四、"互依"與"脫鉤"的張力:一場全球性拉扯
這種"互依—脫鉤"的矛盾,不止存在於中美之間。
它正在向全球擴散,成為21世紀世界秩序的基本形態。
歐洲在"選邊站"與"自主戰略"之間搖擺;
東南亞既歡迎中國投資,又依賴美方安全傘;
印度在"去中國化"口號下,仍大量使用中國零部件;
澳大利亞剛從關稅制裁中走出,又在稀土聯盟中站到美方一邊。
世界正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多重依附狀態":
大國對抗,全球互鎖;
戰略分裂,經濟糾纏;
政治脫鉤,資本暗通。
這不是冷戰,而是"混戰"。
世界不再是兩極對抗的棋盤,
而是多方糾纏的混亂戰場。
每個國家都在"風險與利益"的夾縫中試圖保持平衡。
五、文明層面:從"全球化"到"恐懼全球化"
20世紀的全球化建立在金錢驅動之上,也因此盲目信任——信任市場、信任契約、信任技術、信任規則。
而當文明鴻溝出現,信任坍塌,全球化進入了第二階段:
一個不僅有"利潤的發動機",更裝上"安全的剎車"與"價值觀的方向盤"的新型全球化。
各國都在重組供應鏈,去風險、去依賴、去信任。
但代價是巨大的,過程是痛苦的,世界是危險的:
越是去風險,成本越高;越是去依賴,互害越深……
人類第一次發現:
我們離不開彼此,但也再也信不過彼此。
正如一位學者所言:
"世界從未如此緊密地連接,也從未如此深刻地分裂。"
真正的出路,當然不在於繼續筑牆或盲目開放兩極之間,而在於重建制度性的信任——
讓契約重新成為秩序的骨架,讓價值重新成為文明的底座。
唯有如此,全球化才能從"互害"走向"共識";
人類才能從混戰的廢墟中,重新找到彼此共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