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4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何衛東(左)、張又俠(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式。(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在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僅一週後,軍內權力格局再度震盪。中央軍委原副主席何衛東等多名高級將領被開除黨籍軍籍,並移交軍事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據時評人老燈爆料,何衛東在軍事法庭上發表了長達數千字的自辯發言,詳細披露了其與習近平、張又俠的複雜關係,揭秘中南海「兩個黨中央」的權力分裂現實。這一事件不僅標誌著習近平時代軍隊反腐風暴進入新高峰,更暴露了軍內派系鬥爭的激烈與制度性缺陷。
10月17日,中共國防部突然發布重磅消息,宣布中央軍委已批准對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等9名上將開除黨籍、軍籍,並移交軍事檢察院審查起訴。這9人包括:何衛東、苗華、何宏軍、王秀斌、林向陽、秦樹桐、袁華智、王厚斌、王春寧。他們被指控「嚴重違紀違法」,涉嫌「嚴重職務犯罪」,影響「極其惡劣」。
這一輪清洗創下近年新高,自習近平上臺以來,火箭軍、海軍、空軍等領域已有多名將領落馬,但一次性處理9名現役上將,規模空前。何衛東作為習近平親信,於2023年二十大後破格晉升軍委副主席,主管軍事工作,卻在2025年3月兩會後「失蹤」7個月,直至此次官宣落馬。苗華則被免去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職務,由張升民監管。
國防部搶先官宣這一決定,打破了慣例——此類高層處理通常由新華社或中央政治局主導。分析人士指出,這反映了軍方內部力量對比的變化,張又俠作為軍委第一副主席,可能主導了這一行動。
何衛東自辯書全文剖析:忠誠表白與程序瑕疵辯護
何衛東的自辯發言長達數千字,結構嚴謹,從個人履歷入手,逐步展開對指控的逐一反駁。他生於1957年,1972年入伍,1978年入黨,從基層排長逐步升至東部戰區司令、軍委副主席。一生戎馬,強調「以忠誠為恥,以職責為念」。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 與習近平的「知遇之恩」:何衛東回憶,與習近平相識於福建時期的一次聯勤檢查,習近平時任地方領導,來31集團軍考察,兩人「併肩歷練,一見如故」。二十大上破格提拔,他「誠惶誠恐」,視之為「組織重托,而非權力渴求」。他多次強調對習近平的「絕對忠誠」,懇請習近平「親自澄清事實」。
- 軍隊整頓與肅清行動:在反腐風暴中,何衛東參與多項人事調整和紀律處分。他承認個別程序「欠缺或過急」,但否認「奉命大清洗」或「反軍亂軍」。稱所有決定基於「事實與證據」,由中紀委和軍紀委主導,自己僅為「執行者,甚至被動參與者」。
- 廊坊特別行動局部隊爭議:這是指控核心。何衛東解釋,該部隊為應對「特定危機」而設,由苗華提議、習近平口頭批准,旨在「快速反應、保護要害目標」。他承認未向張又俠轉報是「程序瑕疵」,但部隊成立不久即解散,無任何行動。堅決否認「私設部隊」或「意圖抓捕張又俠」。
- 與張又俠的分歧:承認在「戰略視角、人事布局」上存在分歧,但稱屬「正常內部討論」,非「非法對抗」。否認「挑撥習張矛盾」或「主導抓捕張又俠」。強調對張又俠「十分尊重,配合默契」。
- 拒賄與認錯:否認苗華行賄,稱已「回絕並報告」。對其他指控呼籲「以事實為依據」,區分「故意」與「過失」。懇求「從寬考慮歷史貢獻」,並推動制度完善,如臨時部隊籌建規範。
自辯結尾,何衛東以軍人名義懇求「公正審判」,若清白得還,願繼續「守護軍隊榮譽」。這一發言信息量巨大,邏輯嚴密,既自保又反思制度缺陷。
習張何三角關係:忠誠、制衡與派系碰撞
何衛東在軍事法庭上的自辯發言,宛如一枚重磅炸彈,撕開了中共軍內權力鬥爭的深層帷幕,直指習近平、張又俠、何衛東三人關係的複雜動態。這一三角關係不僅是個人忠誠與派系對抗的交織,更映射出中共權力結構在高壓反腐與制度缺陷下的脆弱平衡。
張又俠,出身中共軍閥世家,與習近平家族有深厚歷史淵源,作為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他代表傳統軍方勢力的利益根基,在軍隊中擁有廣泛人脈與影響力。習近平雖依賴張又俠掌控軍權,但對其勢力始終保持警惕,擔心其尾大不掉。何衛東作為習近平的親信,2022年中共二十大於「火箭式」破格提拔為中央軍委副主席,意在制衡張又俠,鞏固「習家軍」在軍內的主導地位。
何衛東自辯中提及,他與習近平的交情始於福建時期的一次聯勤檢查,彼時習近平尚在地方任職,兩人「一見如故」。這種個人化的忠誠紐帶,使何衛東成為習近平軍改與反腐的得力干將。然而,其快速晉升與高調清洗行動,觸動了張又俠及其舊軍派系的敏感神經,埋下衝突伏筆。
廊坊部隊風波:私家軍指控與程序漏洞
自辯書中最具爭議的部分,圍繞所謂「軍委特別行動局直屬部隊」(廊坊部隊)的設立。何衛東辯稱,該部隊系為應對「特定危機」而設,由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提議,並經習近平口頭批准,旨在快速反應、保護要害目標。然而,由於未按程序向張又俠轉報,釀成重大「程序瑕疵」,被政治對手放大為「私設部隊」與「反軍亂軍」的罪證。
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的爆料進一步加劇了爭議。她指出,廊坊部隊裝備達副軍級規模,駐地距北京僅數十公里,僅聽命於何衛東與苗華,最終效忠習近平,形同「私家軍」。這一行為直接挑戰中共「黨指揮槍」的核心原則,被視為對體制的顛覆性威脅。張又俠迅速反擊,主導對何衛東、苗華的抓捕,廊坊部隊旋即被解散,成為何衛東落馬的關鍵把柄。
習近平的平衡術崩塌:親信失勢與軍權危機
何衛東的落馬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習近平親信體系接連受挫的縮影。習近平的「大內總管」鐘紹軍,長期擔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被視為其在軍中的「眼睛與耳朵」,卻在2024年被調往國防大學擔任政委,形同邊緣化。近期,其職務已被夏志和接替,行蹤成謎,暗示凶多吉少。同樣,現任軍中大管家方永祥缺席四中全會,傳言已被調查。這些跡象表明,習近平與軍方的信息鏈與控制鏈出現斷裂,其軍權根基動搖。
張又俠則在這一輪博弈中佔據上風。作為軍內元老,他利用對習近平清洗的不滿,聯合軍紀委等力量反擊,成功拔除何衛東、苗華等習派核心。歷史對比來看,這一內鬥類似毛澤東晚年親信間的傾軋,如林彪事件後無人可用的窘境。但習近平的班底更為薄弱,其「福建幫」「浙江幫」在長期內耗中已元氣大傷,難以與張又俠的軍方勢力抗衡。
張升民晉升:權力的妥協與制衡
四中全會閉幕當日,張升民接替何衛東,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任軍紀委書記與監委主任,手握人事與紀律的「生殺大權」。然而,他未被增補為政治局委員,打破了軍委副主席必入政治局的慣例,引發廣泛揣測。
時評人李沐陽提出三種解讀:
1. 習近平權力鞏固的象徵:張升民與習近平的淵源可追溯至2010年玉樹地震,他作為救援部隊指揮官的表現贏得習近平賞識。後推行「22條行為規範」強化思想控制,清洗房峰輝、張陽、前國防部長李尚福等,證明其忠誠。晉升副主席被視為習近平對親信的獎賞,確保軍權絕對掌控。
2. 張又俠反擊的勝利:張升民未入政治局,暗示習近平對其影響力的限制。張升民陝西籍,與張又俠同為「陝西幫」,在火箭軍清洗中雖執行習近平指令,卻也配合張又俠拿下何衛東、苗華。其晉升可能是張又俠主導的軍內重組,習近平則通過政治局門檻壓制其進一步擴張。
3. 雙方妥協的產物:張升民出身「筆桿子」,在郭伯雄、徐才厚時代安然無恙,展現了高超的政治生存術。他既為習近平清除了前朝勢力,又在關鍵時刻配合張又俠,其晉升成為雙方在軍委廢墟上的「脆弱停火」。習近平將其擋在政治局外,是對張又俠及軍方勢力的微妙制衡。
張升民的晉升儀式低調,僅由李鴻忠監誓,新華社未配發照片。相比2023年何衛東上任時習近平率政治局集體監誓的盛況,凸顯其地位的微妙性。
制度缺陷與反腐的雙刃劍
何衛東案揭示了中共軍內制度的深層問題。臨時部隊籌建缺乏規範,程序漏洞被政治對手利用為罪證。反腐雖名曰肅清不正之風,卻淪為派系鬥爭工具,供述易受脅迫,司法常被政治化。9名上將落馬導致軍委架構真空,僅剩張又俠、張升民等副主席,士氣低迷。據外媒,近40%將軍正被調查,戰備能力受損,類似文革後軍內裂痕。
據老燈爆料,中南海存在「兩個黨中央」:表面以習近平為核心,實則幕後「中央決策意識協調機構」掌權。四中全會後,習近平在「川習會」讓步,延後稀土出口管制、承諾5000億美元美貨採購、加強芬太尼管控,顯示國內權力受限。對臺政策軟化,新華社社論提「合理兩制」,避談軍事,統一綁定2049年,打破「2027武統」傳聞,或受幕後干預。
國際影響與地緣風險
軍內清洗削弱中共軍力,助長美臺同盟,南海台海局勢緊張。美媒稱軍方動盪為美提供戰略窗口,台海衝突風險上升。習近平的妥協削弱強硬形象,盟友對其領導力存疑。何衛東案反映中共權力困境:高壓反腐引發內鬥,習近平平衡術失靈,親信體系崩塌,軍權削弱,統治面臨毛澤東晚年式危機,未來每步皆暗藏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