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大山人荷鳧圖(圖片來源: 公用領域 維基百科)
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傑出畫家、書法家。他的篆刻藝術與其書畫創作一脈相承,以簡逸高古、意蘊深邃著稱。曾有報載,八大山人實物印章直至2018年才在江西奉新縣耕香禪寺遺址被發現,是「雪衲」與「傳綮」兩方(現為國家一級文物)。撰稿人言稱此二印為全球僅見的實物,且「傳綮」印文為首次發現。據考證,這是朱耷改名號前隱居此寺二十餘年所遺印章。傳綮是他剃度為僧的法號。報導未免片面,其實在朱耷59歲改號「八大山人」後,印刀不棄,以篆銘志兼賣藝,至今仍有「八大山人」款閒章實物存世民藏。何其幸哉!
八大山人刻有一枚「天長地久」朱白相間閒章,亦稱陰陽刻。印文布局採用十字格型,朱白交錯呈現:「天」與「久,為陽刻;「長」與「地」,為陰刻。這枚閒章長寬2.5cm×2.5cm,高約4.9cm,印紐為穿孔斜柱形。印文刀法爽利,線條輕重變化自然,具漢鑿印的率意感,布局氣韻生動。印身邊款陰刻草體「八大山人」,左下小方框內陰刻楷體八大山人,似加強了防偽標識。這枚青田石印章老舊痕跡明顯,包漿均勻,有強烈的故事感。筆者靜夜幾番揣摩,竟然醍醐灌頂,恍然大悟:果然是一枚有意思的印章,國殤日期赫然在目!
「天長地久」選擇陰陽刻法,暗含二層意思:
其一,天地分陰陽。上清為乾(陽),下濁為坤(陰)。天地懸日月,日月者,大明也。「天」字為朱文,寓朱明天子。
其二,印文隱藏「三月十九」,大明國殤日。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年~約1705年),號雪個、個山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冊封為寧王)的九世孫。明清易代之際,朱耷在十九歲之前,一直居住在南昌祖上王府舊址。1644年春,李自成起義軍攻破京都內城。崇禎萬念俱灰,提前遣走太子,逼皇后懸樑自盡,斬殺貴妃及多名妃嬪,砍斷長公主左臂致其昏迷。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披頭散髮跑到煤山老槐樹下一掛亡命。這一天為甲申農曆三月十九日,史稱「甲申國難」。隨後滿清趁勢入主中原。三月十九,如緊箍咒、追命釘瞬間揳入朱耷腦袋,讓朱耷畢生疼痛不已。
大明亡後,清軍鐵蹄直逼江南,攻城掠地,生靈塗炭,倉惶中建立的南明政權卻內部矛盾重重,復國難成氣候。朱明皇族子孫面臨國破族滅的危機時刻,朱耷父病亡,二十歲的朱耷趁機佯啞。為避兵禍,朱耷被迫攜家帶口逃亡。他曾循入空門,削髮為僧,期間發瘋。愈後輾轉山林,隱跡南昌郊外的青雲譜道院當道士,寫字作畫,精研道經,青燈古卷卻難以排遣如煙往事牽扯起的當世愁緒。當了道院主持的朱耷後來還俗,晚年改號為八大山人。還俗後,他訪道交友、詩文唱酬;混跡南昌市井作畫、篆刻,賣藝餬口,酩酊大醉成為自我犒賞。
曾經,人皆仰望的皇族門庭、人皆稱羨「公子世無雙」的朱耷,一夜回到「解放前」,淪為衣食無著、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浪子。他內心充滿了酸楚、抑憤、震盪和無奈。亡國的創痛伴隨他的一生。他通過書畫詩文作品來寄託情感,卻無法治癒對大明王朝的依戀,對崇禎皇帝的悼念,對清政權的無聲控訴以及仰望天地茫茫唯我獨行的侘寂之感。其筆下魚鳥標誌性的冷眼始終睥睨世界。畫中墨點疏落、寒鴉孤鳥、殘山剩水的背後,藏著一顆因故國淪亡而永遠「瑟瑟」、「潸潸」的破碎心靈。朱耷在書畫作品落款中,常見連筆草字寫下變形的「三月十九日」,一般人看不出來。輕易讓人看出來的話,恐有性命之虞。
各種隱寓和暗諷都巧妙融匯於他的藝術構想中,成為一筆具有獨特魅力的中華文化密碼和藝術財富,一代遺民孤傲不覊人格、仰天長嘯的精神符號。
回頭再說說「天長地久」這枚閒章,寓意:大明天子亡在「三月十九」。
「天」字左鄰的白文「地」字,中間有一個明顯豎放的朱文「三」;古體「月」橫臥藏在繁體「長」字上部。
「十」是「十字型」分格線。「久」古字義與「九」通,但「九」卻不能通「久」。
「八大山人」署名的連筆寫法,看起來像「哭之笑之」,描繪的是哭笑不得,又哭又笑的內心。還有一說法是,八大山人的署名,是從「朱耷」兩個字裡柝出下部「八」,上面「大」,山人,代表他就是一個脫離凡塵、佛經相伴的山野隱士。棄掉的偏旁「牛耳」,喻意統治者已失執「牛耳」之地位,皇親國戚的顯赫榮耀一去不返。還有一個說法是,八大山人的「八大」,與禪宗經典《八大人覺經》有關,體現其僧人身份與佛教修行背景;,取「四方四隅皆我為大」之意,通過署名展現「唯我獨尊」的心境。;畢竟,朱耷也是受釋儒道薰陶的飽學之士,以上說法無不道理。還有他鈐在書畫上的花押,像一隻木屐,也有說像驢蹄,被解柝為「一山人」或「一仙人」。
朱耷的弟弟朱道明,同樣是一個書畫出色的落難書生,也是一個如兄長般的隱寓高手。他化名「牛石慧」的落款,刷刷刷連筆一揮,卻藏著「生不拜君」。君者,大清廟堂也。
縱觀八大山人這一生,由貴落難,裝啞逃命,為僧發瘋,入道修行,還俗賣藝,放浪形骸……一幕幕命途多舛的畫面,如走馬燈般挾裹著王朝更迭的腥風血雨,摔打得他遍體鱗傷,幾乎喘不過氣來。這應該不單單是一個遺民的命運史,折射的是整個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王朝國殤縮影。八大山人被苦難澆灌出來的別樣藝術之花震撼世界藝壇,為他嬴得身後名,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他為「中國文化藝術十大名人」。
「天長地久」看似是一枚普通的祈福印章,實則是八大山人紀念先祖崇禎,懷念大明王朝,寄託沉痛緬懷情感的信物,提醒朱明後裔不忘國仇家恨,不忘朱明皇家宗室的身份。這就是朱耷創作「天長地久」印章的初衷——隱語深處是隱痛,也應了他說的:墨點不多淚點多……
風雨吹過,雷電閃過,日曆翻過,然而,故國山河一萬重,夢裡依然青翠,亡國的恥辱豈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