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餐飲業(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
【看中國2025年10月8日訊】沒有最艱難,只有更艱難。
這是酒店行業的「至暗時刻」,甚至比新冠時期還要艱難。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今年上半年,北京一共有1613家酒店年營業額超過了200萬,但平均下來,每家酒店每月的利潤則只有區區的6179元。
是的,你沒有聽錯,平均每家酒店每月利潤就只有6000元左右。這個數字甚至只有統計數據裡北京月均工資的一半。
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裏,北京酒店住宿業的利潤同比減少了92.9%,且這個數字還是在去年已經減少31.9%之後。
過去我們都說餐飲難,但餐飲好歹是剛需,民以食為天,儘管人們減少了外出吃飯,但總歸還是要吃的。
住宿則不同,作為一線城市的酒店住宿業,短短半年時間就超過了去年一年的利潤減少,這背後反映的是商旅出行需求的暴跌。
單月利潤6000元,酒店行業已經捲成麻花了。
今天酒店行業的慘狀,和幾年前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酒店本質上還是個連鎖加盟的生意。在新冠剛剛結束的時候,全國各地不同級別的酒店價格顯著上漲,人們帶著對未來美好的期望,大批加盟商湧入到酒店行業,他們和消費者都相信,隨著幾年的新冠開始消散,人們的報復性商旅出行,會給酒店帶來新的曙光。
但行業的高光僅僅持續了一年,隨著市場需求開始走低,整個行業也陷入到了和其他行業相似的價格戰之中,高供給帶來更多的客房,但同時也更難賣出去,而更低的價格是為了帶來入住率的增長,如此循環,陷入到了餐飲行業類似的怪圈之中。
還是以北京為例,2025年上半年北京住宿業利潤總額僅僅只有5980萬元,同比暴跌92.9%,平均下來每家酒店半年僅僅只賺了3.7萬元,這一數字甚至比北京外賣騎手的月均8000元薪資還要低。
而去年同期,北京住宿業的利潤還是10.5億元,今年則直接下滑到不足一個零頭。從10.5億到5980萬,這種斷崖式的下跌在商業史上都實屬罕見。
今天各行各業的內卷,背後本質上還是消費者對支出的敏感,這就直接導致各種需求都開始走低,而酒店之所以更卷,也是因為新冠後大量的錢無處可去,投到了酒店行業,造成了供給和需求更大的失衡。
2023年新冠結束後,酒店行業曾迎來短暫的報復性增長。消費者報復性旅遊,而酒店投資也在報復性增長,最終導致酒店格局形成了「高開低走」的局面。
當投資者和消費者都後知後覺開始覺得不對勁的時候,酒店這項本來就重投資的行業,也被迫迎來更大程度的內卷。
一方面是酒店繼續內卷,但另一方面,主打酒店住宿旅遊的平臺,卻賺的盆滿缽滿。今年上半年,攜程淨賺了91.94億,一天就賺了北京酒店住宿業上半年的利潤,毛利率更是高達81%,淨利率32%,而酒店方卻需要承受高達10%-20%的渠道佣金,也進一步壓縮了酒店的利潤空間。
作為平臺,自然有一定的議價權,但酒店行業真正的問題,仍然還是供給過剩,當價格成了唯一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抓手,酒店的利潤自然也就被不斷蠶食。
當然,酒店行業的卷,除了行業自身的問題之外,同樣這背後也反映出了商旅出行需求的暴跌。
如果說「禁酒令」導致了白酒行業價格不斷下跌,那麼「限薪令」則直接導致了高端酒店商務客佔比的下滑,尤其是金融行業的限薪和人力優化。
某央企差旅訂單中「當天往返」比例從18%升至47%,北京高端酒店商務客佔比也從45%降至28%,這些都反映了企業端的開源節流,已經對酒店行業的差旅業務造成了嚴重影響。
而內卷之所以可怕,原因也在於它可以對競爭對手進行「降維打擊」。
以希爾頓歡朋為例,該酒店投資單房大概在24萬,之前標價600元一晚,但現在只需要400元,如果希爾頓歡朋繼續降房價的話,那麼亞朵這類酒店就只能跟著下降,亞朵三四百,全季就只能200出頭,漢庭本來180,但在面對高維度競爭對手的價格下探,也只能繼續跟著降價。
這種降價鏈條其實也很好理解,當全季都降到接近漢庭的價格時,漢庭不可能還繼續固守原來的價格,只能繼續下探,從而形成價格上的相對優勢。
對酒店投資者來說,如果單房的裝修成本是15萬,那麼定價只要跌破300元,每賣一間房就會虧損200元。
除了住宿,高端酒店的餐飲也撐不住,在禁酒令出現後,不少高端酒店都開始選擇擺攤求生。
成都、鄭州、杭州、濟南,五星級酒店下場擺攤,廚師開著流動三輪車賣蛋撻、榴槤酥、燒雞,外賣區也堆滿了炒麵,獨屬於五星級酒店的貴氣全無。
五星級酒店下場擺攤,有人說是降維打擊,但其實五星級酒店要想靠擺攤求生,根本就不可能;你賣便宜了,那跟虧本沒有區別;你賣貴了,也根本競爭不過那些真正擺攤的。
更重要的是,五星級酒店下場擺攤,其實毀的是自家招牌,拉低了五星級酒店的檔次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根本得不償失。
內卷為什麼很可怕?
因為它無形之中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利潤,最終導致老闆賺不到錢,員工也賺不到錢,在錢沒有給到位的情況下,連帶著消費者自己也受到傷害。
更重要的是,當收入不變甚至開始下降的時候,會導致人們對開支越來越敏感,最終又會反過來強化內卷,形成負反饋。
酒店行業也是如此。如果一家酒店一個月的利潤才6000元,那麼可想而知,員工的收入也高不到哪裡去,老闆也許可以借錢維持開支一兩個月,但按照目前國內酒店的內卷趨勢,任何一個老闆也做不到虧本維持員工薪資數年不變。
最終,企業利潤減少,員工的收入也會跟著下滑。餐飲是這樣,酒店同樣也逃不掉這個簡單的原則。
除此之外,價格戰越激烈,酒店就越希望把一個人當三個人來用,為了節省開支,任何不必要的人力成本都會省去,最終這也會帶來就業上的難題。
當國內各行各業都逐漸捲成麻花的時候,更多企業就會開始考慮出海,這和當年的日韓走的是一樣的路線。
人是理性的,企業更需要理性;當一個環境經營壓力開始變得越來越大的時候,出海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而留下的人,都希望迫切改善卷的環境。但我們要知道,內卷不是消費者決定的,也不是整個週期決定的,它是消費者和週期共同的選擇。
房子帶來財富縮水,消費者開始減少支出,「聰明錢」無處可去到處尋找投資機會加劇供給過剩,這些因素共同疊加到一起,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局面。
沒人希望內卷,但這些因素疊加到一起,又導致個體和企業,相互交織捲成了麻花。
捲成麻花容易,但要想把麻花完完整整的拆開,難度是異常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