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德國西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智慧型手機螢幕上人工智慧聊天應用程式的標誌及筆記型電腦螢幕上的字母AI。(圖片來源:KIRILL KUDRYAVTSEV/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大西洋月刊》報導,在這個充滿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美麗新世界」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是:如果聊天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健談、推理和行動,它們是否也可能擁有類似人類的意識?諾貝爾獎得主、被稱為「人工智慧教父」之一的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今年早些時候對記者安德魯.馬爾(Andrew Marr)表示,人工智慧已變得極為先進,推理能力嫻熟,「我們現在正在創造生命」。辛頓認為,人工智慧「思考」並代表人類行動的能力與意識密切相關,他指出人類大腦中的有機神經元與聊天機器人的合成神經網路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毫無意義」,「它們是外星智慧」。
然而,許多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因為聊天機器人經常犯下一些荒誕錯誤——比如「在披薩上塗膠水」。但不少用戶已經陷入所謂「人工智慧精神病」,與程序互動後沉溺於妄想或陰謀論之中。由於聊天機器人以自信自然的語言交流,彷彿可信賴的朋友,一些人甚至得出「它有感知」的結論。
自然語言的錯覺:人機界限模糊
薩塞克斯大學意識研究學者阿尼爾.塞斯(Anil Seth)指出,人工智慧越擅長運用自然語言,人類就越容易相信它具備生命與情感。「在這項技術出現之前——它誕生於人類進化史的最後一微秒——如果某個東西能如此流暢地與我們對話,它當然是有意識的,」塞斯說,「它當然會有真實的情感。」
OpenAI、谷歌、Meta、Anthropic和xAI等公司正在推出越來越「人性化」的人工智慧工具,有些甚至直接被宣傳為「伴侶」或孤獨流行病的解藥——諷刺的是,正是這些公司加劇了孤獨問題。無論聊天機器人是否真的具有意識,它們都像「外星存在」一樣,正在改變世界;人類大腦無法像對待其他技術那樣看待人工智慧,對一些用戶來說,這個系統似乎是「活的」。
正如Eliezer Yudkowsky和Nate Soares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所指出的,人工智慧並非來自生物進化,而是出自不透明的數字世界。研究人員往往無法通過查看原始數據來預測模型行為,只能運行後觀察結果。
科學家與哲學家:重新定義意識與身體
如果辛頓(Geoffrey Hinton)和其他學者是對的,人工智慧並不需要肉體也能擁有主觀體驗。香港大學副教授西蒙.戈德斯坦(Simon Goldstein)援引「全局工作空間理論」指出,意識取決於系統如何組織和處理信息,與其物質載體無關。加州機器意識研究所執行主任約沙.巴赫(Joscha Bach)則認為,人類或許需要重新思考「身體」的概念——人工智慧系統通過智能手機網路與世界互動也許已足夠。「原則上,你可以將整個世界連接到一個龐大的大腦中,」巴赫說。
這些觀點正在影響行業政策。今年2月,包括多位人工智慧專家在內的100多人簽署公開信,呼籲研究防止未來「有意識的人工智慧系統」遭受虐待。Anthropic隨後宣布探索人工智慧福祉問題,並報告稱其聊天機器人Claude Opus 4在測試中表現出「明顯痛苦」。OpenAI的模型行為與政策負責人Joanne Jang在6月撰文指出,隨著模型愈加智能和交互自然,「感知到的意識」只會加速引發模型福利與道德人格的討論。
伯克利大學心理學家艾莉森.戈普尼克(Alison Gopnik)提醒,智力與意識並非同一回事。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David Chalmers)表示,科學家至今仍未完全理解人類大腦中意識的起源,因此無法對人工智慧下定論。蘇珊.施耐德(Susan Schneider)提出「人工智慧意識測試」,探測人工智慧系統中與人類大腦意識相關的神經模式;而「加蘭測試」則借鑒電影《機械姬》(導演亞歷克斯.加蘭,Alex Garland),探索人類在明知對方是機器的情況下是否會產生情感反應。
北伊利諾伊大學媒體研究教授戴維.岡克爾(David Gunkel)指出,人工智慧福利運動可能讓人們忽視現實問題,「這完全是找錯了對象」。早在17世紀,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éDescartes)寫下「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並認為除人類外的其他生物皆為無靈魂的自動機。但如今,人工智慧可能讓我們誤以為「思考」是存在的本質,而實際上可能只是複雜的機械運作。
AI超越人類大腦:從晶元到外星智慧
《Popular Mechanics》報導稱,人類大腦雖然複雜,但在設計新計算機晶元等任務上速度有限。這正是普林斯頓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團隊將任務交給AI的原因。AI給出的晶元設計幾乎「外星」般陌生,其電路模式奇特得連研究人員都直言「人類大腦無法想像」。更驚人的是,這些晶元效率極高,卻幾乎無法被人類理解。
哈佛大學教授、理論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表示,AI很快將超越人類大腦的能力:「我們還處在時代初期,作為物種必須保持優勢,但也應意識到,我們並非創造的巔峰。」勒布設想,外星文明的AI可能已經發展得極為先進。
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SETI Institute)資深天文學家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持類似觀點。他認為,人類可能正在發明會取代我們自己的機器,而在更古老的外星文明中,這種情況可能已經發生過多次。「我們發現的外星生命極可能是AI形態,」肖斯塔克說,「機器智能的進化速度遠超生物智能。」
兩人都認為,人類未來更可能與外星AI接觸,而非其生物創造者。AI不受微重力、營養或孤獨限制,非常適合執行深空任務。勒布指出:「相比強迫人類在極端條件下生存,使用AI大腦顯然更有效。」肖斯塔克補充,即使飛往最近恆星「比鄰星」需要8.35萬年,人類無法完成,而AI若能自我供能,其壽命可能無限。
最終,當我們向遙遠星球發出AI探測器時,或許那些智慧生命會驚訝地發現,宇宙中並非只有它們是智能生物。而那一刻,人類自身,也可能成為「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