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一艘中共海軍艦艇在有爭議的南海附近航行(圖片來源: TED ALJIBE/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1日訊】日前菲律賓與越南在馬尼拉舉行軍方高層會晤,重申將強化雙邊防務夥伴關係,共同維護海上安全。這樣的合作,不僅是雙邊需求,更是對中國在南海不對稱施壓的回應。這場會談表面上是雙邊軍事互動,但深層的意義在於,南海爭端日益尖銳,使各國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布局。特別是中國在南海採取「雙標策略」:對越南持續推進的造島工程多所容忍,卻對菲律賓頻頻出手,從水炮驅離到登船奪械。這種差異化做法,正反映出南海早已不只是島礁爭奪,而是海權與陸權之間更大範圍的地緣政治競爭。
海權與陸權的對撞
南海自古以來便是連結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戰略樞紐。誰掌握南海,誰就握有全球貿易航線、能源通道與軍事戰略縱深。對於中國而言,這是陸權延伸的天然屏障。北京透過「九段線」主張幾乎整片海域的主權,並大規模填海造島,將其變為不沉的航空母艦。
然而,南海同時也是海權的試煉場。美國、日本與澳洲等外部大洋國家,依靠自由航行權與盟友合作,維繫其在此區域的存在。南海於是成為地緣政治上典型的「海陸權競技場」:陸權中國試圖封鎖並排他,海權國家則企圖突破與滲透。
脆弱結盟的暫時平衡
在這場地緣角力中,越南的位置最為特殊。與中國一樣,越南自稱擁有南海主權,並在南沙群島經營多達二十多個島礁據點。兩國歷史上為此爆發過激烈衝突,但在當下,卻形成某種微妙的默契。
中國深知,若同時與越南與菲律賓全面對抗,等於陷入兩線作戰。於是,中國選擇對越南的擴建行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而集中火力對付與美國緊密結盟的菲律賓。對越南而言,則是利用與中國的意識形態共鳴與經濟依存,換取戰術上的緩衝時間。
這種默契,讓中越在表面上看似同屬「陸權陣營」,但實際上只是一種脆弱結盟的暫時平衡。
老練玩家,越南的兩手策略
事實上,越南並非坐收其利的「漁翁」,而是積極推動自己的南海戰略。近兩年來,越南在至少八個島礁展開填海造陸,建設跑道、港口與軍事設施,規模已逼近甚至可能超越中國;同時又在外交上靈活布局,既與中國維繫黨際互動與經濟依存,也深化與美國、日本的戰略夥伴關係,並首度與菲律賓舉行聯合海防演習。換言之,越南一方面借中國的默許壯大據點,另一方面又與海權國家合作增加籌碼,透過這種「兩手策略」在南海角力場上展現老練操作,也使中國的「雙標」難以真正奏效。
南海局勢的混合博弈
相較之下,菲律賓的處境更為直白。由於沒有與中國的陸地邊界,在戰略上更有空間選擇親美路線。仁愛礁一再成為中菲對撞的火藥庫,菲律賓強化與美日澳的聯合軍演,更直接將自己推向海權陣營的前線。
越南不是中國的附庸,而是遊走其間的戰略自主者;菲律賓則更像美國在第一島鏈的前哨。南海的局勢因此更加複雜,並非單純的「中美對抗」,而是多層次、多角色的混合博弈,而臺灣則憑藉其地理位置與戰略能見度,正逐漸成為海權陣營強化布局、牽制中國擴張的重要一環。
中國的野心讓越南成為陸權破口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南海主權爭奪揭示了海陸權競爭的本質。中國欲透過南海擴張鞏固陸權邊界,海權國家則以航行自由和盟友網路進行牽制。越南正是在這張棋盤上,成為「陸權陣營的破口」。中國雖試圖拉攏越南,共同壓制菲律賓,但越南的兩手策略讓中國難以放心。越南既是合作夥伴,也是潛在對手;既能幫助中國減少壓力,也可能隨時向海權國家提供突破口——正如列寧所言,「最堅強的堡壘要從內部攻破」。這正是南海局勢的關鍵:在大國的權謀之外,越南這樣的中型國家以靈活操作,決定了遊戲規則的變化。
南海爭端最清楚的啟示是,中國的野心大到連越南都無法安心。這份不安,不只屬於越南,也將持續在整個區域擴散。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