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股市不容樂觀(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亭綜合報導)近日,經濟學家付鵬和向松祚的最新觀點引發了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債務危機、房地產市場低迷、股市波動以及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等問題,提出了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測和建議。本文將基於兩位經濟學家的觀點,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並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和未來展望。
債務危機:經濟週期的核心問題
付鵬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高企的債務水平。債務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會形成「反身性」效應,即債務越多,收入越低,進而抑制經濟活動。這種現象導致流動性不足,市場資金供給無法滿足需求,進而影響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表現。付鵬強調,債務問題與資產價格密切相關,當債務危機暴露時,所有資產都會面臨通縮壓力,無論是股票還是房地產。
他進一步分析,處理債務問題通常有三種方式:展期、自行償還或增加收入。然而,債務本身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使得這些方案陷入惡性循環。例如,經濟向好需要流動性支持,但高債務水平導致流動性被用於填補債務缺口,而非投資或消費。這種現像在當前中國經濟中尤為明顯,居民和企業的儲蓄傾向增加,消費和投資意願下降。
付鵬認為,解決債務問題需要時間,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來逐步「出清」。他提到,2002年中國加入WTO後,外部需求推動了收入增長,緩解了當時的債務壓力。然而,當前缺乏類似外部條件,內部經濟調整的週期可能更長。他建議80後等中產群體應盡快壓縮債務,優化現金流,保持流動性以應對長期低增長環境。
向松祚則從貨幣政策角度提出,刺激內需是化解債務問題的關鍵。他建議通過直接發放消費券或現金支持中低收入群體,以提振消費,打破流動性陷阱。這種政策不僅能刺激經濟,還能緩解債務壓力,逐步恢復市場信心。
房地產市場:觸底尚需時日
向松祚明確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尚未觸底,預計未來兩到三年內可能逐步企穩,但部分三四五線城市的房價可能繼續承壓,甚至出現「毫無價值」的極端情況。他分析,人口流動是決定房價走勢的關鍵因素:人口淨流入的城市(如一線城市)房價相對穩定,而人口持續外流的城市則難以止跌。
付鵬對此持類似觀點,認為房地產市場的需求高峰已過,改善性需求雖存在,但難以重現過去的高增長態勢。他指出,房地產不再是高回報的投資品,更多回歸居住屬性。當前一線城市放開限購政策的舉措可能短期內提振市場情緒,但長期效果有限,因為市場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向松祚呼籲政府加大政策力度,通過財政補貼、消費貸款貼息等方式為房地產市場托底。他認為,過去房價過快上漲積累了大量泡沫,當前下跌是市場自我修正的過程,但政府需通過精準政策避免市場過快下滑。
付鵬則建議投資者調整預期,摒棄通過房地產快速致富的幻想。他認為,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正在轉變,從追求資產增值轉向享受生活,這種「低慾望社會」的趨勢可能進一步削弱房地產投資需求,但有助於消費經濟的正循環。
股市表現:結構性分化與治理改革
付鵬指出,中國股市與實體經濟存在顯著脫節。儘管近期A股突破3800點,但實體經濟仍面臨諸多困難,包括加稅政策、社保擴面、境外稅收等帶來的壓力。他認為,股市的短暫上漲更多是資金推動,而非基本面改善,缺乏可持續性。股市的本質是為上市公司融資,而非為散戶創造財富,這一定位決定了普通投資者的回報有限。
他進一步分析,當前市場呈現結構性分化趨勢:資金集中在少數板塊,推高微盤股和量化交易,但整體市場流動性不足,導致指數長期圍繞3000點震盪。這種「縮圈」現象反映了資金在低增長環境下的逐利行為,但也埋下了系統性風險。
付鵬提到,日本股市近年來的上漲得益於2015-2016年啟動的公司治理改革,通過提高分紅比例和優化股東回報,吸引了更多海外資金。他建議中國可借鑒這一經驗,通過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股息率來增強市場吸引力。然而,他也指出,中國股市的國企佔比高,股東回報受限,改革難度較大。
向松祚則從全球視角分析,指出美國股市的持續上漲得益於人工智慧等技術創新的推動,尤其是英偉達等企業的業績超預期。他認為,中國若能在新興技術領域(如AI)培育出龍頭企業,或能帶動股市整體上行,但技術突破需要長期沉澱,非短期行為可實現。
全球經濟環境 機遇與挑戰並存
向松祚反駁了「美債崩潰論」,指出美國國債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基石,信用等級遠超其他國家債券,短期內不可能崩盤。他提到,近期美債拍賣的認購倍數高達2.7倍,顯示市場對其信心依然強勁。美國經濟的韌性使其在發達國家中保持領先地位,降息政策將為全球資本市場注入流動性,對A股和港股構成利好。
向松祚基於康德拉吉耶夫長週期理論,預測人工智慧可能推動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最早或於2028年前後啟動。他援引美國投資人「木頭姐」的觀點,預計2030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達到7%,遠高於當前的3%。然而,他也警告,若AI應用端未能實現預期擴散,當前美股的高估值可能引發泡沫破裂。
付鵬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AI的推動力已在美股顯現,但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擴散尚需驗證。他建議投資者密切關注企業財報表現,以判斷AI熱潮的可持續性。
投資建議與生活方式轉變
付鵬建議投資者在當前環境下保持冷靜,摒棄追漲殺跌的盲目行為,深入研究市場本質。他認為,資本紅利時代已結束,依靠資產增值實現財富翻身的可能性降低。投資者應優先確保現金流穩定,減少債務負擔,避免高風險投資。
向松祚則強調金融教育的普及,鼓勵投資者理解貨幣、債務等基本概念,以更理性地參與市場。他提出,M2高企反映居民和企業儲蓄傾向增強,而非央行過度印鈔,投資者需關注資金流動性和週轉效率,而非單純追求高收益。
付鵬觀察到,年輕一代正轉向「低慾望社會」,更注重即時消費和生活享受,而非資產積累。他認為,這種趨勢在經濟低增長環境下是理性的選擇,有助於促進消費經濟的正循環。向松祚則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如消費券和貼息貸款,激發年輕人的消費潛力,進而帶動經濟增長。
未來展望:從危機到復甦的路徑
兩位經濟學家一致認為,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債務、房地產和股市等問題需要時間逐步化解。付鵬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經濟可能維持低增長狀態,除非外部環境出現重大利好。向松祚則對政策調整抱有期待,認為通過優化貨幣政策和財政支持,中國經濟有望在2028年前後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
對於普通人而言,保持現金流穩定、降低債務水平、理性投資是應對當前經濟挑戰的關鍵。同時,關注技術創新和全球經濟趨勢,或能為未來的投資和職業發展提供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