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參觀民眾黨在西門町舉行「從核說起:823核三延役公投特展」,受訪表示:珍惜台灣、愛護土地。圖為17日記者會「百人連署挺核三‧穩定台灣乾淨未來」攝影。(圖片來源:中央社(局部裁剪))
【看中國2025年8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記眞綜合報導)「重啟核三」公投的激烈辯論,不僅重燃了社會對核能風險的憂慮,更意外地點燃了另一個戰場。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作為本次公投辯論的正方代表,近期以一系列尖銳發言,將輿論焦點從「核電是否安全」,引向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台灣現行的綠能,真的乾淨且永續嗎?」
他直言,某些發電方式「對土地的衝擊,相較於核廢料的處理,是百倍、千倍的。」這番言論,為這場能源辯論開闢了核能風險之外的第二戰場——對綠能替代方案的全面檢視。
第一代價:土地的傷痕與脆弱的現實
童子賢論述的核心,是對台灣地狹人稠的現實下,綠能設施(特別是地面型光電)對土地與生態的衝擊。他曾不止一次示警,若要完全滿足台灣電力需求,鋪設太陽能板「大約需要12個台北市的面積」,這過程中可能摧毀森林、農田與濕地。
這份擔憂,近年已在台灣各地演變為具體的新聞事件。其中,最引發視覺衝擊的是嘉義布袋的新塭滯洪池,在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中,數百面水面型太陽能板遭掀翻破裂,殘骸四散引發污染水體的憂慮。
另一引發熱議的「屏東佳冬海上光電變海廢」事件,經查核後顯示情況更為複雜。該案場實為一處由政府補助、用以驗證離岸光電浮台技術的「戶外實驗室」。據業者旭東環保澄清,在颱風來襲前,價值最高的太陽能板本體早已拆除運回,並未落海;受損飄散至海岸線的,主要是其下的不鏽鋼浮台結構。儘管如此,此一由納稅人資金支持的研發計畫,其結構未能通過颱風的嚴苛考驗,同樣引發了公眾對其工程設計與風險評估的質疑。
第二代價:「真綠」還是「綠廢」?
童子賢的另一重質疑,指向了綠能設備的「生命終結」問題。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的使用壽命約在20至25年,一旦退役,龐大的廢棄物何去何從?一場「綠廢風暴」正悄然醞釀。
驚人的廢棄量: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預測,至2050年,全球廢棄太陽能板將突破9億公噸。台灣環境部也推估,自2035年起,國內每年將產生超過10萬公噸的廢棄太陽能板。
回收的技術困境:挑戰不僅在於「量大」,更在於「高技術、低價值」。太陽能板由玻璃、鋁框、矽晶片與少量貴金屬等多重物料緊密壓合,要將其完美分離回收,技術複雜且成本高昂。目前主流回收方式僅限於拆解價值較高的鋁框,真正核心的矽晶片與稀有金屬,常因回收成本過高而難以實現循環經濟。歐盟雖已將其納入強制回收法規,但台灣相關機制仍在起步階段。
第三代價:「圖利」還是「必要之惡」?
對綠能最致命的指控,圍繞在「圖利」與「貪腐」的標籤上。近年來,多起弊案重創了綠能的社會形象。
司法機關的行動:法務部近年啟動「靖平專案」,強力掃蕩綠能貪瀆。雲林縣議長黃凱即因涉嫌收受光電業者上千萬元賄款、護航業者取得執照,而遭檢方聲押獲准。
普遍的民意質疑與制度漏洞:根據《遠見》民調,有近七成民眾認為台灣綠電市場「易被大企業壟斷」、「官商勾結的弊案太多」。除了土地開發的陳年弊病,綠能發展初期也曾出現「饋線蟑螂」——業者搶占電網併網名額後,不開發卻待價而沽,將「許可」當成商品轉賣。儘管台電後期已修改規則,但已嚴重傷害公眾信任。
產業內部的辯護:對此,能源署官員及部分產業專家則提出解釋。他們認為,弊案僅為轉型過程中的少數個案,台灣有99%的業者皆為正派經營。而台灣綠電的躉購費率之所以初期較高,是因市場尚未成熟(光、風電合計發電占比仍低於10%),未達市場化競價的規模,高費率是吸引投資、建立產業基礎的必要過程。
人物:童子賢的轉向與公民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童子賢並非傳統的擁核派。他過去曾是積極的環保參與者,因反對蘇花高破壞花蓮環境而投身社會運動。他坦言自己也曾深信「非核家園」,但經過大量閱讀研究、檢視國際數據後,才驚覺非核路線已落後世界潮流,進而轉向支持核三延役。
對童子賢而言,這並非政治選邊,而是「冷靜的腦與熱情的心」的公民哲學實踐。他憂心台灣在能源政策上若不務實,不僅人才將被韓國等競爭對手高薪挖角,更將在國際碳稅與AI崛起的雙重壓力下,喪失產業競爭力。
結論:能源辯論的第二戰場
由童子賢點燃的這場「綠能再檢討」,成功為台灣的能源辯論,開闢了核能風險之外的第二戰場。它迫使社會不再僅僅詰問舊能源的歷史風險,更要誠實、嚴肅地面對新能源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所付出的真實土地、環境與社會代價。這場辯論的出現,或許才能讓台灣未來的能源之路,走得更加穩健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