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幾項廣為人知的習俗,例如:秋社、啃秋、貼秋膘、裁秋葉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黃曆七月初一前後,陽曆八月七日或八月八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
大暑過後,夏去秋來,秋季開始,以立秋為準。從這一天開始,酷熱氣溫逐漸下降,然而,由於立秋時,盛夏餘熱沒有消退,天氣還是處於炎熱之中,所以也有「秋老虎」的說法。
立秋三候
古人把立秋分為三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之後,溫熱之風轉為涼風;大地於清晨之際生發濛濛霧氣;秋天的寒蟬也因為感知生命將盡而開始鳴叫。
古人又說:「一葉知秋。」這「一葉」可不是隨意的一片落葉。
原來,中國古人認為楸和梧桐這兩種樹是秋天的「先知」,梧桐、楸樹一葉落,天下盡知秋!梧桐、楸樹落葉,預示了大自然萬物即將衰落的徵兆,提醒人們及早掌握先機。
早在漢朝,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說山訓》就說:「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引申出因觀察到的細微跡象,推論到整體大形勢的發展趨向,揭示出人洞察微小徵兆,以掌握先機的智慧。
周天子立秋親率祭祀
古人有立秋迎秋之俗。早在周代,立秋這天,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到了唐代,每逢立秋之日,也要祭祀五帝。
宋代立秋這天,宮庭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習俗
立秋有幾項廣為人知的習俗,例如:秋社、啃秋、貼秋膘、裁秋葉等。
一、秋社
秋社始於漢代,是秋季祭祀土地公的日子,後人將秋社定於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官民皆於收穫之後來酬謝神祇。
二、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立秋日吃瓜。天津、江蘇等地講究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香瓜。吃瓜象徵時逢立秋,能讓人將嚴酷的夏暑給咬個正著。
三、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當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是吃肉,也就是所謂的「以肉貼膘」。
四、裁秋葉
唐、宋時期的古人有利用「楸葉」迎接立秋的風俗,當時,盛行於立秋日買楸葉,剪葉花做首飾,貼於鬢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