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門(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美國著名智庫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近日舉辦《後共產主義中國的計畫》研討會,匯聚多位專家學者,探討中共崩潰可能引發的全球影響及應對策略。會議由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Miles Yu)主持,聚焦短期緊急任務與長期改革挑戰,旨在為國際社會提供戰略指引。
中國結構性挑戰與全球關注
哈德遜研究所所長、CEO約翰.沃爾特斯(John Walters)在開幕辭中指出,中國在經歷四十年經濟快速增長與全球化後,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國際環境惡化及治理模式脆弱,這些問題使中共的長期穩定性受到質疑。他強調,歷史經驗顯示,快速變化的時刻若缺乏準備,往往導致反應滯後。因此,會議旨在進行戰略預見,幫助國際社會應對中共可能崩潰的混亂,確保中國和平過渡到更穩定的政權形態,減少對全球安全與經濟的衝擊。沃爾特斯介紹了會議報告《後共產主義中國的計畫》,為應對這些挑戰提供藍圖。
余茂春進一步闡述會議的必要性,指出中共統治下的壓抑政權若突然崩潰,可能引發安全、民族衝突及國際關係的多重風險。他認為,中國的過渡需解決核武安全、邊界穩定及歷史真相等問題,並最終實現符合1919年五四運動精神的憲政民主。余茂春建議國際社會參考納粹德國、帝國日本及東歐的過渡經驗,協助中國成為對人民負責、與鄰國和平共處的國家。他特別提到,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及新冠病毒起源等歷史創傷需通過真相與和解進程公開處理,以促進社會癒合。
短期緊急任務
研討會首先聚焦中共崩潰後的短期挑戰,涵蓋軍事安全與金融穩定。
軍事力量的關鍵角色
前美國國防部印度-太平洋事務助理部長蘭德爾·施瑞福(Randall Schriver)從軍事安全形度分析,認為中共軍隊(PLA)與武裝警察在後共產主義時期的角色至關重要。
他回顧瞭解放軍在文化大革命中平息紅衛兵騷亂及天安門事件中的歷史表現,指出其擁有逾200萬人的軍力,主要為區域衝突(如臺灣問題)設計。在政權崩潰的混亂中,解放軍可能轉向國內穩定任務,保護核武設施與生物實驗室等關鍵基礎設施。
施瑞福認為,習近平的集權政策降低瞭解放軍分裂的可能性,但國際社會需密切關注其忠誠轉向,防止其被用於轉移內部危機的外部衝突。他建議國際社會制定計畫,確保解放軍在過渡期發揮穩定作用,而非引發區域緊張。
金融與商業的快速應對
中國問題專家章家敦(Gordon Chang)聚焦金融與商業領域,建議美國在中共崩潰後迅速採取行動,凍結中國在美資產,以穩定全球市場並保護美國利益。他指出,中國四大銀行資產規模位居全球前列,但崩潰可能導致其運營癱瘓,爭奪權力的派系可能搶掠資產,或商業停滯導致貸款價值暴跌。因此,美國需立即扣押這些銀行的在美資產,保護存款人利益,並與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協調行動。張還建議凍結中國持有的7590億美元美國國債(根據2025年4月美國財政部數據),以防市場波動。
他以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為例,指出這家中國控制的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在疫情期間優先向中國出口,損害美國利益,建議在危機中扣押其控制權。張強調,總統可依據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與1917年《與敵交易法》,迫使美國企業撤出中國,並加速撤離在華美國公民,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因危機中外國人可能面臨更大風險。
地緣政治與安全挑戰
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亞洲軍事事務資深研究員里克.費雪(Rick Fisher)從地緣政治視角分析中共崩潰對全球安全的影響,強調軍事力量的控制與邊界穩定。他指出,中國擁有龐大軍力,包括13個集團軍、超過500艘船艦的海軍及2000架先進戰機。若中共崩潰,首要任務是確保核武庫(約500枚核彈頭,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4年數據)不落入不負責任的派繫手中,防止生物實驗室洩漏,並穩定南中國海及中印邊界等爭端地區。費舍爾建議國際社會派遣語言合格的顧問團,協助新政府穩定局勢,並通過補貼防止解放軍叛亂。他同時警示,若新政府不放棄霸權目標,民主國家需準備應對一支由解放軍控制的更危險中國,建議維持強大軍事威懾,包括美國與盟友的核武與海軍力量。
長期改革挑戰
該討論會還探討了後共產主義中國的長期問題,包括宗教自由、民主化、人權及憲政改革。
重建宗教自由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主任皮耶羅·托齊(Piero Tozzi)強調宗教自由是後共產主義中國重建的基石,需保護宗教團體免受報復並納入新憲法。他指出,中共對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及法輪功等群體的系統性壓迫,特別是對維吾爾族與藏族的打壓,留下深層社會怨恨。在過渡期,這些群體可能試圖報復或被其他勢力利用,引發衝突。泰建議國際社會與宗教領袖合作,確保其在過渡政府中的代表權,並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調查歷史迫害,公開文化大革命與新疆集中營等事件的真相,促進社會和解。他認為,宗教自由需通過憲法明確保障,與國際人權標準接軌,成為穩定社會的重要因素。
邁向民主化的艱鉅任務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亞洲地區專案資深經理威廉.李(William Nee)分析民主化挑戰,認為重建公民社會與媒體自由是核心任務。他指出,中共數十年壓制獨立組織,使中國缺乏公民社會基礎,與東歐的波蘭或捷克不同。國際社會需支持草根組織與獨立媒體,提供資金、培訓與技術援助,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李建議開展公民教育與國際交流,幫助公眾理解民主權利與責任,改變中共宣傳造成的誤解。他同時警示,俄羅斯等威權國家可能干預過渡期,破壞民主化進程,因此需確保中國過渡的自主性。長期來看,民主化需穩健的國際支持,逐步建立負責任的治理結構。
人權與歷史創傷的癒合
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妮娜.謝伊(Nina Shea)聚焦人權,提出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處理中共統治的歷史創傷。她認為,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及新疆集中營等暴行影響深遠,需公開調查以還原真相,為受害者伸張正義。謝伊建議委員會保持獨立,允許受害者與家屬提供證詞,平衡正義與穩定,避免報復性暴力。她強調保護少數民族權利,防止過渡期衝突,並建議設立人權監察機構,監督新政府的權利保障政策。謝伊認為,人權進步是後共產主義中國成功的關鍵標誌,需國際社會支持以避免重蹈壓迫覆轍。
憲政改革的基石
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榮譽教授唐納德.克拉克(Donald Clarke)探討憲政改革,強調法治與權力分立的重要性。
他提出,中共統治下的法律是黨的工具,後共產主義中國需制定新憲法,保障言論、集會與宗教自由,並建立獨立司法系統。克拉克建議通過權力分立與地方自治,解決中共集權導致的腐敗與低效問題。他指出,財產權改革是另一挑戰,需公平的法律程序處理土地國有化遺留爭議。克拉克強調,憲法起草需廣泛公眾參與,結合國際專家建議,確保合法性與民眾認同,奠定中國長期穩定的基礎。
會議意義:為全球穩定鋪路
哈德遜研究所的研討會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提醒為中國可能的政權變革做好準備。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的過渡需國際合作,涵蓋軍事安全、金融穩定、宗教自由、民主化及人權保障。《後共產主義中國的計畫》報告提供戰略藍圖,強調預先規劃的必要性。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5年預測低於5%)、房地產危機與人口老齡化加劇其結構性壓力。同時,中國與14個國家的邊界爭端及約500枚核彈頭(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4年數據)構成潛在風險。會議借鑒東歐、南非及戰後德日的經驗,提出穩定與正義的平衡策略,建議國際工作組監督核武安全,或通過聯合國支持真相與和解進程。
未來,國際社會需更多專家參與,制定具體應對方案,確保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全球成員。會議不僅是學術探討,更是全球安全的戰略預演,為應對這一歷史性挑戰提供指引。
哈德遜研究所的研討會凸顯了後共產主義中國的複雜挑戰與機遇。從短期安全到長期改革,國際社會需攜手合作,確保中國和平過渡,促進全球穩定。《後共產主義中國的計畫》為此奠定了思想基礎,呼籲各方共同努力,迎接這一潛在的歷史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