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2日,中国出局,在上海一家银行,一名银行出纳员在清点人民币和美元。随着亚洲加强合作,并希望使其长期与美元挂钩的巨额外汇储备多样化,中国谨慎的人民币重估将提高亚洲货币的价值。(图片来源: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2025年4月,一則新聞震動全球金融市場:傳言中國大舉拋售美國國債,報復川普政府對華商品徵收的高額關稅,似要動搖美國金融體系根基,挑戰美元霸權。然而,僅數小時後,市場風向突變,傳言指向日本而非中國拋售美債,令投資者困惑不已。據《金融時報》報導,這一事件引發對中國外匯儲備策略的廣泛猜測。時評人文昭與程曉農分別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揭開中國外匯儲備背後的真相,拆解貨幣戰爭的迷霧,探討中國是否具備發動貨幣戰的能力,以及其外匯儲備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
貨幣戰爭的歷史教訓
文昭認為,要理解中國外匯儲備的角色,需回顧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是金融史上著名一役。據歷史記錄,英國為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承諾英鎊兌德國馬克維持2.95至3.05的固定匯率區間。然而,1991年英國GDP萎縮1.4%(據世界銀行數據),資金外逃壓力劇增,英鎊面臨貶值風險。金融巨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通過量子基金做空英鎊,買進德國馬克,迫使英國央行耗資270億美元護盤(據英國央行檔案),終究無力守住承諾,退出ERM,英鎊暴跌。據《經濟學人》報導,索羅斯淨賺10億美元,而操盤手之一為現任川普政府財政部長史考特(Scott Ant),時任索羅斯首席投資官。
五年後,索羅斯再度出手,目標轉向泰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1997年,泰國將泰銖兌美元鎖定在25:1的固定匯率,但經濟過熱、房市泡沫和高額外債使其外匯儲備脆弱。泰國宣稱擁有300億美元外儲,實則一半以上為掉期合約,流動性極低。索羅斯聯手對沖基金做空泰銖,泰國央行耗盡外儲,僅一個月燒掉大半資金。1997年7月2日,泰國放棄固定匯率,泰銖兌美元貶值至近50(據彭博社數據),引發亞洲金融危機。文昭分析,這兩場貨幣戰顯示,固定匯率制度的僵化、經濟結構脆弱及外儲流動性不足,是金融狙擊手的理想目標。他認為,美國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國,擁有無與倫比的市場深度和流動性,中國若想複製索羅斯的戰術,難度極高。
程曉農則從經濟結構角度分析,認為貨幣戰的成功往往取決於目標國的內部脆弱性。程曉農分析,1990年代的英國和泰國因過度依賴外向型經濟和固定匯率,無法應對國際資本的衝擊,而中國當前面臨的挑戰在於出口導向經濟與外儲管理的矛盾,這使得其在貨幣戰中的主動性受限。
中國外匯儲備的規模與結構
據美國財政部2025年4月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美國國債總規模約36.29萬億美元,中國直接持有約7840億美元(6月降至7572億美元),佔比僅2.6%。美債市場日交易量超過7000億美元(據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SIFMA數據),意味著即便中國全數拋售美債,市場也能迅速消化。文昭認為,中國雖是美債大戶,但遠未達能撼動市場的「大鱷」級別。據聯邦儲備系統(Fed)公開聲明,Fed可進場掃貨,華爾街對沖基金、歐洲央行及壽險基金也有穩定需求,拋售效應會迅速平抑。
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中國外匯儲備從2014年高峰期的3.99萬億美元,降至2025年2月的3.227萬億美元,十年縮水約8000億美元。文昭認為,這並非簡單「被掏空」,而涉及資本外逃、投資轉型及「影子儲備」操作。程曉農則指出,外儲下降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層問題,特別是出口導向政策導致的外匯積累與國內需求不足的矛盾,增加了外儲管理的風險。
2015-2016年:資本外逃與匯率危機
據彭博社報導,2015年8月,中國實施匯率改革,放鬆人民幣中間價管控,導致人民幣兌美元貶破6.4,市場恐慌加劇,資本外逃壓力激增。香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與在岸價差一度超4%(據路透社數據),成為做空人民幣的戰場。中國央行動用超過5000億美元外儲干預匯市,試圖穩定匯率。彭博社估計,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外儲從3.99萬億美元驟降至3.05萬億美元,燒掉近1萬億美元。文昭分析,這場無硝煙的戰爭顯示,中國外儲雖龐大,但在資本外逃和市場狙擊下,消耗速度驚人。
程曉農認為,這一時期資本外逃不僅是市場行為,還與中國內部權力鬥爭和精英階層的資產轉移有關。他指出,部分外儲通過非官方渠道流出,顯示外匯管理體制的漏洞,這種內外壓力加劇了外儲危機。
主權資本的轉型
文昭指出,從2016年起,中國外儲策略從持有美債轉向「主權資本主義」。據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2023年年報,海外資產已超1.3萬億美元,私募基金規模達400億美元,轉化為中東油氣田、非洲礦業股份及歐亞鐵路港口經營權,支撐「一帶一路」和國資出海戰略。文昭認為,這些資金未在央行外儲賬面顯示,但以實體資產形式存在,體現從儲蓄美元到追求全球戰略控制的轉型。
程曉農說,這種轉型雖有戰略意圖,但也帶來風險。他認為,投資於新興市場的實體資產往往流動性低,且受地緣政治影響,可能導致回報不確定性增加,甚至成為「戰略陷阱」。
影子儲備的迷霧
文昭認為,中國外儲真實規模可能超出官方數據。據美國財政部TIC報告,2015年中,中國賬面美債持倉減少約1000億美元,而比利時Euroclear系統美債持倉從1800億美元激增至2800億美元,增幅與中國減幅幾乎一致。文昭援引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的分析,認為中國可能通過比利時、盧森堡、香港、開曼群島等地離岸賬戶代持美債,構成「影子儲備」,規避TIC報告監控。據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2016至2018年「其他外幣資產」增加近1000億美元,彭博社、路透社及《金融時報》質疑這是否為轉賬操作。文昭分析,影子儲備的動機包括規避中美衝突中資產凍結風險、避免美國指控匯率操縱,以及掩蓋真實持倉規模。
程曉農則強調,影子儲備的存在反映了中國對外匯管理的「不透明策略」。他認為,這種操作雖短期內可規避風險,但長期看可能削弱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金融系統的信任,增加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
中國能否發動貨幣戰?
文昭認為,中國拋售美債以打擊美元霸權的設想,理論上可能導致美債價格下跌、美元資產信心動搖,但實際操作難度極大。據SIFMA數據,美國市場深度和流動性遠超1990年代的英國和泰國,Fed可印鈔進場,全球央行、壽險基金對美債有穩定需求,拋售效應易被抵消。更嚴重的是,拋售可能引發美國金融制裁,如凍結中國在美資產或限制美元結算,構成「金融核彈」。
文昭指出,中國更擅長「認知作戰」。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18年貿易戰期間,中國官媒放話減持美債,導致美債收益率波動0.2%至0.3%,全年波動達0.84%。文昭認為,這種「喊拋不拋」的策略通過影響市場預期增加美國融資成本,同時避免直接對抗。他透露,中國可能通過比利時、盧森堡賬戶「偷買」美債,表面減持實則增持,實現「資訊戰+心底債」的效果。
程曉農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認為北京的認知作戰雖能在短期內製造市場波動,但無法改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根基。他指出,美國的金融霸權不僅依賴市場深度,還與其軍事和政治影響力密切相關,中國若發動貨幣戰,需承擔全面對抗的風險。
然而,拋售美債對中國自身也有風險。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美債曾佔外儲60%至70%,拋售導致資產縮水,且減少美元儲備可能削弱人民幣匯率支撐力,引發貶值風險。文昭認為,2025年4月的拋債傳聞,很可能是認知作戰的故技重施,旨在擾亂市場信心,推高美國借債成本。程曉農補充,這種策略可能短期有效,但長期看可能加劇中美金融對抗的緊張局勢。
外匯儲備下降的真相
中國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降至3.227萬億美元,引發「外儲被掏空」猜測。文昭分析,下降原因包括:
資本外逃: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估計,2015-2017年,非官方外逃資金達1萬億美元,企業通過VIE架構融資、富人通過移民買房、以及萬達、安邦等巨頭海外收購,多經香港、新加坡、英屬維京群島流出。部分資產後被國資接管,回流政府手中。
貿易順差與外儲悖論: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貿易順差達823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外儲僅增600億美元(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文昭認為,資金轉為企業投資或實體資產,且中國刻意控制外儲規模以避免匯率升值和美國指控。
策略轉型:據路透社報導,2023年中國購入1000億美元美國機構債(如房地美抵押貸款證券),未完全計入外儲,反映從金融資產到實體資產的轉型。
程曉農則指出,外儲下降還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失敗有關。他認為,過度依賴出口導向經濟導致外匯積累過剩,但國內投資效率低下,部分外儲被用於補充銀行資本金(如2004年450億美元注資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引發挪用爭議,削弱了外儲的穩定性。
川普關稅與外儲挑戰
據彭博社報導,2025年,川普政府對華商品徵收55%關稅,限制高科技出口,並推出匯率監管法案,要求中美貿易結算須用美元並報備美國許可。文昭分析,此舉導致中國出口減少、美元收入下滑、結匯難度上升,外儲面臨「慢性失血」風險。他認為,這是中美貨幣戰的新回合,中國外儲可能陷入「老錢花光、新錢難進」的結構性困境。
程曉農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外儲,還對中國的出口導向經濟構成長期挑戰。他認為,中國若無法加速內需增長,外儲的持續下降可能削弱人民幣的國際信譽,進一步限制其在貨幣戰中的操作空間。
文昭總結,中國外匯儲備不僅是一筆資金,更是一面映照國家信心、資本流向和人民焦慮的鏡子。從4萬億美元到3.227萬億美元,外儲的變遷折射出中國經濟的挑戰與轉型。雖然影子儲備和認知作戰提供操作空間,但美國的市場優勢和制裁能力使貨幣戰風險遠高於收益。程曉農則強調,外儲管理的核心問題在於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過度依賴美元資產和出口經濟限制了其金融自主性。2025年的美債風波或許只是中美博弈中的一場虛晃,但背後的戰略角力,預示著貨幣戰爭的硝煙仍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