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正在觀看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創作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素描,拍攝於2013年8月2日,地點為威尼斯。(圖片來源:GABRIEL BOUY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3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綜合)據《每日郵報》與《獨立報》報導,倫敦一位牙醫最新發現,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名作《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中隱藏著一個神秘的幾何圖形,可能揭示了這幅文藝復興傑作構圖背後的數學原理。《維特魯威人》繪於約1490年,是一幅描繪人體理想比例的鋼筆素描,展現了一名男子同時站在圓形與正方形中的姿態,數百年來被認為是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典範。
牙醫羅裡·麥克·斯威尼(Dr. Rory Mac Sweeney)在分析達·芬奇的筆記手稿時,發現畫中人物雙腿之間有一個「顯而易見卻常被忽視」的等邊三角形。斯威尼博士指出,這並非隨意的圖案,而是達·芬奇構圖方法的關鍵。他表示:「我們一直在尋找複雜的答案,但其實線索早就在達·芬奇自己的文字裡。他始終在暗示這個三角形。」
三角形與頜骨結構的驚人對應
斯威尼博士擁有遺傳學學位,並在都柏林三一學院接受牙科訓練。他在研究中指出,這個等邊三角形與現代牙科解剖學中的「邦威爾三角」(Bonwill’s triangle)高度吻合。邦威爾三角是連接人類下頜與顱骨接點之間形成的等邊結構,每邊大約10厘米,被認為是下頜理想咬合與功能協調的基礎。
這一幾何結構不僅在牙醫領域具有實際應用價值,例如在假牙設計與咬合分析中,也代表了自然界中的高效構造原理。斯威尼認為,達·芬奇通過將這一三角形嵌入《維特魯威人》的構圖中,展示了他對人體最佳結構早於現代科學的深刻洞察。
揭示人體與宇宙的共通「藍圖」
根據斯威尼博士的分析,運用這個三角形構建圖像後,正方形邊長與圓形半徑之間得出的比例約為1.64,與自然界常見的「最優化結構比例」1.633極為接近。這個神秘數字在多個自然現象中反覆出現,例如晶體的原子排列、人類顱骨與下頜的黃金比例、以及球體最緊密堆疊方式。
他在發表於《數學與藝術期刊》(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the Arts)的論文中寫道:「500多年來,達·芬奇如何將人體圖像完美嵌入圓與方之中的方法一直是個謎。我們現在可以確認,他在手稿中提到的等邊三角形,是貫穿畫作結構的核心。」文章還指出,這一發現不僅解答了幾世紀來的謎團,也重新定義了這幅畫在科學史上的地位。
斯威尼博士總結道:「《維特魯威人》不僅僅是一幅優美的藝術作品,更是一項建立在人體幾何比例基礎上的科學創作。」他補充說:「達·芬奇知道,或至少直覺上意識到,我們的身體與宇宙一樣,是按照一種優雅而統一的數學結構建構而成的。」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