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男子走過「中國夢」標語前(圖片來源: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27日訊】其實任何年齡段創業,失敗概率都是比較大的;只是,中年的這個年齡段,上老下小的狀態,盲目創業、失敗後的結果,會更慘烈。
在抖音上刷到一個中年創業的案例。39歲從房地產公司失業,5年創業、陸續幾個項目,全部失敗。
大致情況是這樣:
從房地產公司失業後,先是找工作,投了很多簡歷,但基本沒有好崗位,有電話的也都是保險之類的銷售崗。
想著自己好歹之前也是個中層幹部,還是大公司,不願意去做看起來很low的工作,於是,心一橫,打算創業。
第一次,先盤了一家烤肉店,900平、年租金40萬。之前是烤肉店,設備也都有;但這位打算加盟火鍋店,於是加盟費、裝修費、採購之類花了140萬。這錢也不全是他自己的,還拉了兩個大學同學。
雖然加盟的火鍋店品牌還不錯,但實際流水並不高。開業前高點,後面基本就是打打平。本來打平拖著也行,結果趕上疫情。前期過高的投入,自然導致虧損了。
幾個月後,第二次創業。又拿了50萬,承包魚塘養魚,那時候鱸魚行情不錯。結果,沒多久碰上天氣炎熱、魚也生病了,鱸魚競爭也激烈起來,價格直接跌了一半,畝產也減少了,一折騰,又虧錢了。
後來又養雞鴨、又做牛仔褲貿易,全部虧本,把前面十幾年賺的錢都虧進去了。
哥們最後一幅生無可戀的表情。
不知道是不是劇本,但現實中這種情況應該還挺多的。
我也是中年創業,有時候想想,也會有後怕,但還算幸運,目前還能養家餬口。中年創業,我也有幾個經驗分享一下:
第一,不要輕易走出舒適圈。
這個觀點我之前也說過。什麼是舒適圈,就是在這裡,你比一般人要強。別人事倍功半、你事半功倍。
舒適圈的範疇通常是:能力+行業/領域。
比如,房地產行業的銷售,科技行業的公關、醫療行業的財務等等。
舒適圈就是你的大本營。可以回血的地方。
當然,你可能聽過一句話,什麼不走出舒適圈、就會被淘汰之類。這話對大公司可能有用,對普通人,其實,貿然走出去更容易被淘汰。
就像抖音上的這位,跨行創業,筆筆失敗。
你可能會擔心,時代在變化,不走出去舒適圈怎麼辦?我的建議是,能力+領域,每次走一半,不要同時變。
比如,還是干銷售的工作,但換個行業,能力依然有用,只是熟悉新行業;或者還是在科技行業,但從公關到市場等等,至少行業還是瞭解的,人脈也都還在。
這樣做,既可以保證你的優勢,又可以迎接挑戰。不至於壓力那麼大。
我自己就是這樣,私募做過、銀行做過、自媒體創業也做了,這期間來回折騰,核心的一點是:能力基本沒變(還是研究+輸出),領域也只是擴大,而不是完全不同。
所以,確定舒適圈,找到能力+領域,然後每次要麼領域、要麼能力,先變一個。
不要把平臺光環當個人能力
這點無需多言。抖音裡的這位,以為自己是大公司中層,就一定有很強的能力,結果跨行後發現,和小白無異。
我自己也經歷過,創業頭幾個月也得重新跑PR,拜碼頭。像個新人,而不是憑之前平臺的光環。
學會最小產品驗證MVP
這個概念是產品開發用的,我覺得很有用。就是不要上來就想搞個大的,先想個小的、試一試、看看效果,如果好了,再繼續加大力度。
就像抖音裡的這位,如果要開火鍋店,完全可以先到一家火鍋店干一段時間,瞭解下其中的彎彎道道,學習別人的經驗。
然後,開個小規模的店先跑一跑,收益不錯,再擴張。
我自己差不多也是這樣。從金融行業到自媒體,也是先寫了幾篇,看了看反響,覺得還行,才進來的;
自己再弄新賬號時,也沒有大張旗鼓,而是先跑了一段時間;包括視頻號。前期也先小成本嘗試了幾個風格,然後後面剪輯都是自己上,學會大概的流程後,才又找了更熟練的專業人來幫忙剪。
最小產品驗證,要做也不難;難的是心態。習慣了高舉高打、或者平臺光環,不願意從小開始。
所以說,中年創業,心態是成功的一半。
學會復盤的能力
如果推舉一個能力的話,復盤,無疑是最重要的。
回看讀書的時候,成績好的同學,除了天賦高之外,另個能力就是會用巧勁,會用好錯題集。
錯題集,其實就是復盤。
把已經發生的事情,理一理、想一想,總結出其中的、重複的規律,或經驗教訓。為下一次做好應對,然後再驗證應對的方法、思路是否正確。
如此往復,就是提升最快的方式之一。
復盤,也可以不僅復盤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從別人的案例中學到經驗。
不浪費任何一次危機、不浪費任何一次失敗,這就是復盤的重要性。
但很可惜,許多人,尤其成年人,並不具備這個能力。
(當然,對於孩子而言,會用好錯題集,真的很重要)
學會輸入、輸出的能力
如果說復盤是動作的話,最根本的能力在於,輸入、輸出。
輸入,許多人都會做,看書、看劇、聽故事等等,都是輸入;
但輸出,許多人並不在意。實際上,輸出很重要。費曼學習法,就是從輸入到輸出的轉變。
輸出的過程,是再次檢驗的過程。輸出的方式包括:文章、演講、視頻、課程等等。可以是對自己的,比如自己寫復盤內容;也可以對外的。
對外的輸出,還是一個非常好的槓桿。會成為你的品牌,提升別人對你的信任。
最後總結一下:
不要貿然走出舒適圈;
如果要走出,那就能力+領域,一次變一個,讓轉型更絲滑;
跨行的時候,不要高舉高打,而是調整心態、從最小產品驗證開始;
提升輸入、輸出的能力,形成復盤的好習慣。
中年,並不是一個自怨自艾的狀態,也並不比其他任何年齡段差什麼。無非是壓力大了點、需要更穩一點罷了。要書寫自己的精彩,也並不難。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