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與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會面,一開始雙方有說有笑,美國總統川普稱贊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是受人尊重的,“但在某些圈子裡也有些爭議”;拉馬福薩則開玩笑地反擊特朗普:“我們都一樣。”
隨後,特朗普突然要求幕僚關燈播放影片,這時拉馬福薩神情詫異,但並未多說什麼。
川普在白宮與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會面(圖片來源 手繪插畫)
川普白宮當面「調燈播放」人權片段要求南非總統做出解釋
據多家美媒報導,川普在會面中不僅語氣強硬,還親自要求調暗燈光,在白宮播放了一段影片給拉馬福薩觀看。這段影片展示了南非反白人組織的激進口號,農場主慘遭屠殺的畫面,以及大量來自偏遠農村地區的萬人墳場實錄,現場氣氛一度陷入肅殺與尷尬。
影片播放完畢後,川普當場遞交了印刷品,要求南非總統「給出合理解釋」。他質問拉馬福薩:「當白人農民被殺,你的政府做了什麼?那些犯罪者不但沒有被懲罰,還在跳舞慶祝?如果這是在美國,他們早就被逮捕了!」
這段激烈交鋒震驚了與會的南非代表團,也讓在場媒體一時語塞。有評論直指,這場會晤幾乎成為南非總統的外交羞辱,類似做法在當代外交史上極為罕見。
南非總統「打太極」回應稱無法制止邊緣政黨
面對川普的強硬態度,拉馬福薩顯然措手不及。他一方面否認南非政府支持暴力口號與行為,聲稱自己個人也「不同意」這樣的做法,但同時又表示「無法關閉或取締」發起者——南非邊緣政黨「經濟自由鬥士黨」的行動。
「我們的憲法保障言論自由……我們不支持這些行為,但民主社會中這種極端聲音很難完全禁絕。」拉馬福薩辯解說。
然而,這種「左右為難」的立場顯然無法說服川普。川普再度反問:「你們允許他們佔領土地,而白人農民卻在血泊中喪命。你們沒有行動!」
南非希望合作川普聚焦人權白宮氛圍緊張
據悉,此次會晤由南非富商、億萬富翁魯伯特主導安排,意在修復川普時期以來日益冷淡的美南雙邊關係。拉馬福薩甚至邀請了兩位知名高爾夫球冠軍作陪,試圖在輕鬆氛圍中緩解緊張。
但顯然,川普並不買帳。即使在會後的簡報中,南非總統仍堅稱「這次訪問非常成功,我們討論了貿易,也共進了午餐」,但外界普遍解讀為一次外交碰壁。
會議期間,南非代表團提出希望美方提供無人機、監控技術與晶片,以協助打擊農村地區日益猖獗的犯罪問題。但川普並未正面承諾任何援助。
川普再批媒體:假新聞掩蓋人權問題
和南非總統會談進行到一半,NBC記者突然插話,轉移話題詢問川普接受卡塔爾「昂貴飛機」一事。川普當場爆怒:怒斥記者「打斷嚴肅議題」,要求對方立即離開,不得再發問。
他痛批美國主流媒體「選擇性失明」,對南非白人所遭受的迫害視而不見,卻揪著他與卡塔爾的私人交情不放,試圖轉移焦點。
此時,拉馬福薩打圓場說:「我也希望有飛機可以送你一架。」川普則冷靜回應:「如果貴國願意提供,我欣然接受。」
川普政府早前動作:庇護白人驅逐大使
據悉,在這次會談之前,川普政府早已對南非白人農民遭受土地掠奪與暴力攻擊表示關切,並對數十名南非阿非利卡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政治庇護。同時,還曾下令驅逐南非駐美大使,表達對南非政府的不滿。
外界認為,這些舉動已為本次白宮會晤埋下伏筆,也讓拉馬福薩此次訪美格外緊張。
白宮未正式評論但外交信號強烈
截至目前,美國白宮對此次會晤未發表正式評論。然而從會晤過程中的肢體語言與互動細節可見,川普在南非人權議題上的立場相當強硬,對於政治正確與外交修辭的迴避毫不妥協。
本次會談或許無法立即緩解兩國之間的緊張,但川普透過「畫面與對話」,清楚向全球傳遞出他對於國際人權、白人民主與媒體誠信議題的重視,也讓南非政府在國際輿論上壓力倍增。
《殺死布爾人》這首歌的歷史可追溯至種族隔離時代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2025年3月21日,南非經濟自由鬥士黨領袖朱利葉斯·馬勒馬於在約翰內斯堡郊區塞博肯的沙佩維爾舉行的集會上,帶領支持者高唱爭議歌曲《殺死布爾人》。
這首歌曲的再次唱響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爭議,特別是出生南非的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給予了強烈譴責。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指責馬勒馬和EFF推動對南非白人的種族滅絕,並質疑南非總統西裡爾·拉馬福薩對此保持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歌曲在南非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最初是反對種族隔離制度的鬥爭歌曲。然而,其現代演唱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與仇恨言論之間界限的激烈辯論。南非法院曾在2022年裁定,這首歌曲不構成仇恨言論,認為其應被視為歷史性的政治表達。
這首歌的歷史可追溯至種族隔離時代,由非洲人國民大會(ANC)領導人彼得·莫卡巴(Peter Mokaba)在1990年代初期推廣,當時的語境是針對白人少數統治者。但隨著南非已經實現民主轉型,這首歌是否仍具政治正當性?是否在掩蓋暴力與仇恨的現實?成為日益尖銳的社會討論。
事實上,ANC早在2012年就因該歌引發的暴力爭議而承諾不再演唱此歌,並將馬勒馬逐出黨籍。然而,馬勒馬在次年另起爐灶,成立激進的經濟自由鬥士黨(EFF),如今已成為南非第三大政黨,這首歌也再次成為他動員支持者的政治工具。
法律認定與現實恐懼:仇恨言論還是言論自由?
去年,南非平等法院裁定該歌曲不構成“仇恨言論”,認為“開槍殺人,殺布爾人,殺農民”等歌詞應置於歷史語境中解讀。然而,對於南非白人社群,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布爾農民來說,這首歌依然代表了實質恐懼。
據南非農業組織AgriSA統計,儘管2017至2018年期間報告的農民被殺案件為近二十年來最低,仍有近50起白人農場主遇害事件。支持馬勒馬者認為,這些案件多與南非普遍的貧困與犯罪有關,並無種族動機。但批評者則指出:當殺人者高喊口號、跳舞慶祝,這已經超越了普通犯罪的範疇。
美國關注:從特朗普到白宮內部討論
事實上,早在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川普就曾要求國務卿蓬佩奧針對南非的“土地掠奪與大規模農民遇害事件”進行調查。當時南非政府否認此類說法,指控川普“干涉內政”。但如今,隨著馬勒馬在全球媒體前公開帶領萬人高呼爭議歌曲,這一議題再次引起國際社會警惕。
而在近日川普與拉馬福薩的白宮會晤中,川普也當場向對方出示有關反白人暴行的影像與資料,要求解釋。可見,美國政府對此事的關注不僅止於輿論,也涉及實質外交與人權政策的判斷。
一首歌掀起的政治風暴
《殺死布爾人》並非普通歌曲,它是一面鏡子,照見南非仍未解決的歷史創傷與當代族群裂痕。在民主之名下,一些人繼續高唱革命之歌,卻被另一群人視為死亡的預言。政治人物是否有權利用歷史口號來煽動情緒?司法體系與國際輿論應如何平衡言論自由與社會穩定?這不僅是南非的課題,也將是全球社會共同的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