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香最能體現圓融、平衡與尊重。(圖片來源: 志清/看中國)
陸游的《吳娃曲》裡有這樣兩句詩:「臂上燒香拜佛前,願郎安穩過新年。」講述的是一位妻子手中拿著香在佛前跪拜,以求自家郎君能平安順遂的度過新年。
早在上古神農時期人們便開始焚燒香料,以達到「驅疫避穢」的功效。周文王后,燒香又進化為「升煙以祭天」,開始用帶香味的煙祭祀神明。只不過這些「香」還不像我們現在是一根一根的。真正的上香文化大約從兩漢開始。漢武帝對神明極為尊崇,他在祭祀活動中大量使用香料,並且在宮廷和貴族生活中推廣,焚香至於上香文化的進一步變遷,則是在隋唐以後:一方面是因為絲綢之路的興起,更多、更便宜的香料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因為佛教道教的傳入,帶動了大批信徒開始燒香。到了宋朝,佛、道、儒三教開始出現融合,這讓原本反對燒香的儒教,也開始接受燒香的習俗,甚至還成了文人墨客讀書時的必備品。
為什麼燒香就得點三根,多一根不行,少一根也不可以呢?
按照佛教的說法。三根香分別代表的是供養佛、法、僧。並且根據佛教規定,第一支香插中央,第二支香插右邊,第三支香插左邊,也可是先後右,後左,再中間,在插的同時也可以心中默念「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
這三根香還代表著「戒,定,慧」。佛教認為,人在塵世中行走,是因為有貪、嗔、痴三種妄念才會感到痛苦上香則可以擺脫這種痛苦,盡早修成正果,得到解脫。
除了佛教外,道教上香也有著一些說法。《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都是從「三」開始的,可見「三」這個數字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對道家來說,三炷香代表的是天地萬物,代表的是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敬重。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道教中的三根香代表的是道教中的「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上香也有自己的規定:第一根香供奉的是地位最高的玉清元始天尊,插在香爐中央;第二根香供奉上清靈寶天尊,插在左邊;最後一根代表太清道德天尊,插在右邊。另外,千萬不能用嘴吹滅點香時的火苗,在道教思想中,嘴裡呼出的濁氣會影響香的純淨,對神明是不尊重的。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燒香可以不止三根,但必須要是三的倍數,比如六根、九根都是被允許的。道教中認為香越多代表越虔誠,心願越大,涉及的人數越多,上香的數量也就越多。道教祭神一般不可用雙數,三根為基本,六、九根等三的倍數可用於特殊場合。
總之,「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極具生命力和神秘色彩的數字,被認為是天地人、過去現在未來、身口意等多重和諧的象徵。一根香太單一,二根香被認為有「對立」之嫌,唯有三根香最能體現圓融、平衡與尊重。
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上香也有儀式細節與禁忌,
例如:插香順序要求,通常先中間,後左、右,三根要等高等距,寓意心正心誠。
而滅香方式則要求,不可用嘴吹滅,以免帶入不潔之氣。
三根香,三重敬意,三份祈願,三世圓融。香煙裊裊,是心願的寄託,也是文化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