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天安门广场黑云压城的景象(Feng Li/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近年來,美中關係持續緊張,貿易戰、地緣政治衝突以及意識形態對立不斷升級。在這一背景下,中共於4月19日通過其外宣平臺發布了一則名為《不跪》的雙語短視頻,引發廣泛關注。這則視頻不僅是對當前中美貿易戰和關稅衝突的直接回應,更折射出中共外交政策和國內宣傳策略的重大轉型。我們來看看兩位自媒體大V、時評人公子沈和杜文分析《不跪》視頻的背景、內容、動機及其對內對外的深遠影響,並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政治邏輯與戰略意圖。
美中關係惡化與貿易戰升級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雙方在關稅、技術、市場准入等領域展開激烈博弈。2025年,川普新政府上臺後,進一步加劇了對華經濟壓力。據美國財政部長在採訪中透露,新一輪對華關稅可能導致中國高達1000萬人失業,即便降低關稅,失業人數仍可能達到500萬。這種經濟打擊對依賴製造業和出口的中國經濟構成了巨大威脅。公子瀋指出,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遠超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需求,形成了不對稱的貿易依賴關係。中國需要美國的消費市場、技術和人才,而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相對較小。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推動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不僅對中國施加高額關稅,還與印度、韓國、日本等國家達成或接近達成新的貿易協議,試圖重塑全球化秩序。歐洲也加入這一行列,對中國高空作業升降機設備徵收高達66.7%的關稅,並計畫對小商品免稅包裹實施限制。這些舉措表明,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在配合美國調整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而中國卻因政治考量拒絕妥協。
在此背景下,中共外交部發布的《不跪》視頻成為一種高調的政治宣示。視頻不僅回應了美國關稅政策,還試圖通過情緒化敘事和歷史類比,將貿易戰包裝為一場事關國家尊嚴和政權存亡的意識形態鬥爭。
《不跪》視頻的內容與敘事手法
《不跪》視頻時長2分14秒,採用中英雙語,內容緊湊且充滿戲劇性。視頻以「颱風眼」作為隱喻開場,暗示美國掀起的「全球關稅風暴」看似給予其他國家短暫喘息機會,實則暗藏「致命陷阱」。隨後,視頻直接點名美國,指責其通過「90天緩刑遊戲」脅迫他國限制對華經貿合作,試圖孤立中國。杜文分析指出,這種敘事將美國描繪為「陰險狡詐的幕後黑手」,通過「風暴」「脅迫」等詞語製造緊張和恐懼感,激發觀眾的危機意識。
視頻進一步通過歷史案例強化其論點,提及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以「傾銷」為由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並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導致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以及美國以「長臂管轄」肢解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使法國痛失支柱產業。這些案例被用來證明,向美國妥協只會招致更嚴重的後果,退讓無異於「飲鴆止渴」。杜文指出,這種敘事手法通過情緒操控,將美國塑造成不擇手段的「帝國主義」,而中國則被包裝為反抗霸權的正義力量。
視頻的高潮部分以「中國不跪」為核心宣言,引用改編自毛澤東的名言:「以鬥爭求合作則合作存,以妥協求合作則合作亡。」這一句式不僅呼應了中共革命時期的鬥爭哲學,還通過抗美援朝的畫面強化了戰爭思維。視頻結尾以詩意化的語言呼籲全球國家「挺直脊樑」,共同對抗「霸權高牆」,將中國塑造為弱國代言人和世界公理的守護者。
動機分析:內外兼顧的宣傳策略
《不跪》視頻的發布並非單純的外交表態,而是內外兼顧的戰略宣傳,其背後動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對內:動員民族主義,鞏固政權合法性
在國內層面,《不跪》視頻旨在通過民族主義敘事凝聚民心,掩蓋經濟困境和政權合法性危機。公子沈指出,中共將貿易戰上升為「生死存亡」的意識形態鬥爭,將與美國的談判框定為「下跪」或「尊嚴」的二元對立。這種敘事將中共的政權利益與中華民族的存亡綁定,試圖讓民眾相信,美國的目標不僅是針對中共,而是要「滅亡中國」。杜文進一步分析,這種「偷換概念」的手法通過製造恐懼和仇恨,剝奪民眾的理性思考能力,使其在危機感中倒向中共一邊。
視頻中提到的「論持久戰」更是一個危險信號。公子沈認為,中共將美國比作當年的日本侵略者,暗示準備與美國進行長期對抗。這種類比不僅喚起歷史記憶,還試圖通過「持久戰」的話語為可能的失業潮、經濟衰退和國際孤立做心理鋪墊。杜文警告,這種宣傳將中國推向「文革化」和「朝鮮化」的對抗模式,可能導致「深重的貧困、孤立和壓抑」。
2.對外:塑造抗美先鋒形象,爭奪國際話語權
在國際層面,《不跪》視頻試圖將中國塑造成反抗美國霸權的「第三世界領袖」。通過宣稱「弱國的聲音就有人傾聽」「世界的公理就有人守護」,中共將自己包裝為全球正義的捍衛者,試圖吸引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然而,公子沈指出,這種敘事與現實脫節:全球主要經濟體(如印度、韓國、日本、歐盟)正在配合美國調整貿易秩序,唯獨中國因政治原因拒絕妥協。這種孤立姿態與其「大國崛起」的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視頻引用毛澤東的「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和「美國不代表全世界」,試圖削弱美國的國際合法性和影響力。然而,杜文認為,這種宣傳更像是「虛假敘事泡沫」,無法掩蓋中共在人權、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上的缺陷。相反,它可能進一步加劇中國的國際孤立。
3.掩蓋經濟困境與政策失誤
《不跪》視頻刻意迴避了中美貿易逆差、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准入等核心問題,而是將美國訴求簡化為「陰謀」。杜文指出,這種「跳過原因、從結果入手」的手法是為了掩蓋中共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未能兌現的承諾,以及國內經濟結構失衡的現實。公子沈補充道,中共寧願犧牲1000萬人的就業,也不願妥協讓步,因為任何退讓可能被視為對其執政權威的挑戰。這種「面子優先」的邏輯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導致中國可能被排除在新的全球化秩序之外。
深層含義:從理性外交到情緒對抗
《不跪》視頻標誌著中共外交政策的重大轉型,從「韜光養晦」的理性外交轉向「文革化」的情緒動員。杜文將其概括為從「謀求發展」到「孤立對抗」的轉變。這種轉型背後有以下幾個深層含義:
1.回歸革命思維:視頻大量引用毛澤東語錄(如「紙老虎」「以鬥爭求合作」),並將貿易戰類比為「持久戰」和「抗美援朝」,反映了中共回歸革命鬥爭哲學的傾向。這種思維將中美關係簡化為敵我對立,排除了妥協與談判的空間。
2.孤立風險加劇:公子沈指出,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在配合美國重塑全球化秩序,而中國因拒絕妥協可能被孤立。視頻試圖通過「世界公理」「弱國代言人」等敘事爭取國際支持,但這種宣傳難以掩蓋中國在民主、人權和市場經濟上的結構性缺陷。
3.國內代價巨大:杜文警告,《不跪》視頻的強硬姿態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和社會付出沈重代價。貿易戰引發的失業潮、製造業萎縮和外資撤離將進一步加劇經濟困境,而中共通過民族主義宣傳轉移矛盾的做法,可能將中國推向「黑暗時代」。
未來展望與反思
《不跪》視頻的發布不僅是中共對中美貿易戰的一次高調回應,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標誌著中(共)國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轉變。從長遠來看,這種對抗姿態可能帶來以下後果:
1.經濟孤立與衰退:如果北京繼續拒絕妥協,其製造業和出口經濟將面臨更大衝擊。公子沈提到的1000萬人失業只是開始,供應鏈轉移和外資撤離可能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
2.國際形象受損:儘管《不跪》視頻試圖塑造中(共)國為「正義先鋒」,但其對抗性語言和虛假敘事可能加劇國際社會的不信任。杜文指出,中共的宣傳套路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的「保家衛國」敘事如出一轍,可能導致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被進一步邊緣化。
3.社會代價與不穩定:國內民眾可能因經濟困境和宣傳洗腦而產生分裂。一方面,民族主義情緒可能暫時支持中共的強硬政策;另一方面,失業和生活水平下降可能引發社會不滿,挑戰政權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