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前5年~57年)。(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閱覽史書,全方位比較在位時的政績,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皇帝是: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清聖祖康熙。
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前5年~57年)生於西漢末年動盪時期,是漢景帝庶子長沙王劉發的後人。當時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國家陷入混亂。劉秀出身於南陽地區的地方豪族,在天下大亂之際起兵反抗王莽政權,開創了東漢王朝。
劉秀的治國理念可概括為「仁政」和「務實」。他認為國家經歷動亂,首要任務是安定百姓,恢復生產,因此他推行輕徭薄賦政策,體恤民艱,關注民生。在用人方面,他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但解除其兵權,防止軍閥割據;同時重用文吏治國,保證政令暢通。
漢光武帝為人十分仁慈、厚道,這在歷代開國之君中是極為罕見的。開國者多重殺伐,似乎不殺不足以建立新朝國威,所以先是殺敵人,後是殺功臣。劉秀破了這一惡律。他以武功建國,卻又極重文治,體恤民艱,崇尚節儉,獎勵士節,被史家稱作「最有人情味」的皇帝。《資治通鑒》評價他「寬厚簡易」,範曄在《後漢書》中稱讚他的「仁恕」品質。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與唐三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隋末天下大亂,李世民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的治國理念可概括為「以人為本」和「從諫如流」。他注重用人唯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廣開言路,傾聽不同意見,著名的「以人為鏡」體現了他的謙虛品格;他還特別重視制度建設,讓各項政令得以有效執行;同時輕徭薄賦,關注民生,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後世明君之典範。
唐太宗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有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勝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諫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被他的軍隊稱帝,成為宋太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趙匡胤(927年~976年)出身於武將家庭,在五代末年的後周時期嶄露頭角。960年,其部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他為帝,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
趙匡胤治國,可概括為「集權與改革」。他開創「重文抑武」政策,任用文臣主政,他通過「杯酒釋兵權」等措施解除地方和禁軍將領的兵權,防止軍事割據;實施財政和經濟改革,實行國家對茶、酒、鹽的專賣政策,增強中央財政
統一徵稅制度,增強中央財政。這些措施不僅確保了大一統的局面,也為宋朝300餘年的基業奠定了基礎。
史書記載趙匡胤為「大孝皇帝」,以軍事才能與政治智慧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創立了延續319年的宋朝。他的政治改革尤其是「杯酒釋兵權」和「重文抑武」政策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對宋代文化繁榮和政治穩定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宋是沒有宦官弄權、外戚亂政的朝代,是對知識份子最為尊重的朝代,是皇宮最節儉的朝代,是最少殺大臣的朝代,是科技發展最迅速的朝代。這一切,與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定下的方策關係極大。
趙匡胤的個人品德也值得稱許,「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曾家喻戶曉。這個故事發生在趙匡胤尚未登基為帝時期。據傳,有一次趙匡胤率兵出征,途中在一個驛站遇到美麗的京娘、當晚主動前來投懷送抱。趙匡胤得知她是被父母賣給驛站老闆的女子,即將被送往他處為妾,身世可憐。趙匡胤得知後,不僅沒有占有她,反而親自將京娘送回千里之外的家鄉,並贈予金銀讓她重新開始生活。
宋太祖趙匡胤的失誤還是方策上的,造成有宋一代弱兵少將、為政拘謹的特點。
清聖祖康熙
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圖片來源: JADE GAO/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康熙帝(1654年~1722年),名玄燁,愛新覺羅氏,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是這四個人當中最好的皇帝,也就是所謂「千古一帝」。不光中國,就是整個世界有史以來的最高統治者,從皇帝到總統,不知道還有誰幹得比康熙更好。
他軍事上取得的勝利,超過除成吉思汗以外歷代皇帝的武功,而在從容用兵、鞏固勝利方面,成吉思汗亦不是他的對手;他開創的盛世,無論是盛況還是長久,遠非歷代任何治世可比。他幾乎集合了中國所有好皇帝的全部優點,而絕少犯和他們同樣的錯誤。他多次南巡,曾頂著凜冽的寒風,在崎嶇小道上步行十餘里親臨治河工程第一線閱視,泥濘沒膝,隨行地方官望而卻步。他甚至是最有才學的皇帝和在位最久的皇帝。
康熙帝被評述為「寬政仁治」和「勤政愛民」。他倡導寬政,減輕民負,輕徭薄賦;親政問政,每日御臨乾清門會見朝臣處理政務;六次南巡,瞭解民情;注重多民族和諧,採用「多倫會盟」等政策調和各族關係;同時重視農耕發展和經濟改革,確保國家長期繁榮。
康熙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不僅軍事政治能力卓著,還是一位通曉多種學問的學者型皇帝。他的長治久安和多項改革措施奠定了清朝的穩定基礎,開創了康雍乾盛世。
歷史上這四位最卓越的皇帝,都是在朝代末經歷動盪或分裂後登基,能力挽狂瀾,實現國家統一。他們上位後都注重輕徭薄賦,關注民生,發展經濟,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他們都重視文化教育發展,他們那個時代都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還有,四位皇帝都善於用人,能夠廣納賢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都能傾聽不同意見,納諫改過,保持謙虛態度。